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关于微信朋友圈、自我建构这些主题,前人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为本文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笔者按照不同的思路和切入点,将与本论文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查阅和总结。目前对微信朋友圈中的社会自我建构的研究成果有以下方面:
1.关于微信朋友圈的研究
微信朋友圈作为微信中的重要功能,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截止2020年2月,以“微信朋友圈”为关键词,可在中国知网检索到2012年至2020年发表的1770篇文献。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微信朋友圈的信息传播功能、人际交往、广告营销三个方面。
微信朋友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社交平台,其用户角色可分为传播者和反馈者。前者是内容的发布方,后者通过点赞、评论和转发的方式对内容进行反馈。马笑艳(2019)[1]对传播者的角色进行了研究,传播者在进行表达时,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社交需求,即期待自己呈现的信息带来某些结果。传播的形式有文字、图片、链接等,且不同形式能够进行结合,具有多样性和融合性。另一方面,周懿瑾、魏佳纯(2016)[2]则分析了反馈者的点赞和评论行为,点赞是社交成本很低的活动,但获益也很低,单独的点赞对于社交资本没有任何促进作用,只有在和评论配合时才有利于社会资本的获得。
微信朋友圈作为线上新兴的社交平台,为个人展现自我提供了场所,在传播与自我形象相关的信息的基础上,促进用户间的人际关系。很多学者都以符号互动论作为理论基础开展研究。方杏(2016)[3]认为朋友圈是私密性强的熟人社交圈,用户在朋友圈中通过点赞表达情感,巩固和修正既有的人际关系,但不恰当的自我呈现也会产生负面效果。辛文娟、赖涵、陈晓丽(2016)[4]指出个人倾向于给他人留下正面的印象,因此在微信朋友圈中会美化自身的优点,同时弱化缺点。李耘耕、朱焕雅(2019)[5]指出社交媒体正在成为现实之外最重要的维持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交往中介,自我表达的过程也是缓解孤独感或依恋焦虑感的过程。
关于微信广告的特征方面,杨珩(2015)[6]概括得出,微信广告具有广泛性、低廉性、互动性、准确性、多元性和有效性六大特点。关于用户对微信朋友圈中广告的消费意愿方面,陈环环(2019)[7]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针对大学生群体,广告与其需求的契合度是影响消费意愿的最主要因素,另外,好友的点赞或正面评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消费意愿。孔庆晔(2016)[8]运用SWOT模型分析了微信朋友圈广告的优劣,他指出微信广告有曝光度高、互动性强等优势;另一方面,广告会对正常的社交产生影响,还有隐私安全、广告接受度低等问题。
2.关于社会自我建构的理论
2.1自我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