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经济背景下遗址公园创新发展模式探究——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例文献综述

 2023-08-19 15:19:25
  1.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本世纪之初,随着《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的批复,遗址公园这个概念出现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但是遗址公园一直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发展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希望通过探究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验证体验经济是否能够和遗址公园融合在一起并且是否有必要运用这种手段解决遗址公园的问题。

  1. 国内关于遗址公园的研究现状

1.1文献概况

以中国知网的文献为基础,对近十年的文献进行搜索。以“遗址公园”为关键词,限定搜索时间为2010-2020年,检索出文献1311篇,对其进行趋势分析发现每年发表数量均在100篇以上,2012年和2018年发表数量高于平均值,表明关于遗址公园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比较热门。

以5次为节点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主要关键词有三个:考古工作、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进行同义词合并之后发现主要研究的方向是遗址的考古工作和保护(图2)。说明目前国内的遗址公园仍旧强调保护工作高于一切的重要性,另外学者认为遗址公园应发挥其考古研究的作用,让学者更加深入进行相关研究。

1.2理论研究

2009年由国家文物局和杭州市政府共同举办的“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上首次通过《关于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良渚共识》,此后相关文件逐渐明确了考古遗址公园的定义、作用以及价值。因此从2010年以后相关研究除聚焦在遗址保护之外,也增加了考古工作和遗址公园的交叉部分研究。故宫博物院的张忠培[1]表示,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将城市建设与大遗址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的方法,能够促进城市的文化建设。换言之,就是随着社会发展,新的矛盾产生了,而原本的遗址保护模式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新的考古遗址公园建立起来能够平衡保护与科研、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环境的关系(杜金鹏,2010)[2]。单霁翔(2010)[3]认为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标志着对于大遗址的全面、综合性以及开放保护,进行的资源整合能够体现文化遗产的价值。可以看出在考古遗址公园这个概念刚提出时,相关研究围绕着该模式的意义以及产生原因进行。并且在接下来各种遗址公园的建设方案层出不穷。

2011年,盛春寿[4]提出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需要有前瞻性、目的性和公益性。在概念提出的初期,关于各个遗址公园的建设设想以及公园内部的基础建设如景观设计的内容有较多的探讨。衣学慧(2011)[5]等人以西安为例研究遗址保护与城市形象的关系,得出结论:进行有效的遗址保护能够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地位、公共空间魅力,并且能够进一步推动遗址的保护。2012年,吕琳[6]等人对西安的遗址公园与空间演进进行了研究,认为遗址公园的建设促进了公众保护意识的提升也促进了保护技术的发展,同时使其利用和展示模式更加多元、功能更丰富。

接下来一段时间的研究都聚焦在于列入考古遗址公园名单中的遗址公园建设的必要性以及相关初步研究,中间也夹杂着部分对于已经建设好的遗址公园作用的研究。

滕磊2018年[7]年对遗址公园的运营建设情况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目前遗址公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运营开支巨大,但并没有明确指出解决方法。他所提出的问题也是本篇文献综述提出的问题之一。遗址公园的建设需要考虑到遗址的原真性,同年周奕扬提出在遗址公园所在的较大范围内应该梳理清历史脉络从而进行规划。孙悦(2018)[8]就三个国家的考古遗址公园进行了对比,她提到了“公众考古学”的概念,认为通过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可以促进公众与考古机构一起促进考古工作。杭侃认为中国的文化遗产资源需要活化利用,促进其和大众的接触。这个变化说明中国学界对于遗址公园的研究已经逐渐向如何使其功能性增强发展。

  1. 体验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状况

近些年随着体验经济的发展,如何将体验经济和旅游结合在一起的研究也多了起来。近十年主题包含“体验经济”和“旅游”的相关中文文献数量为591。体验经济和旅游的交集主要出现在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两大板块,其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共性到个性的过程。早期的相关研究着眼于宏观层面,近年的研究多选取某一个目的地做深入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