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子仁电影的隐喻性表达和价值观传递——以lt;潜伏gt;为例》文献综述
一、隐喻性表达的概念和内涵
在语言学与电影学的相关研究领域中,隐喻性通常借助镜头画面和语言文字表达呈现给受众。从电影学和传播学的研究范畴而言,“隐喻性”指借助视觉影像、镜头语言、听觉系统等形式上的技艺吸引观者的注意力,以此引导对历史、人生、社会及现实等诸况的审视和思考。隐喻性在电影中通常是运用镜头画面中的视听语言进行表达,从语言学角度有着映射概念、投射观点的修辞性传播效果。
2007年,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的段运冬在《电影隐喻:理论原点与逻辑延展》中指出,电影理论的建构与发展与电影隐喻密切相关。电影隐喻话语的任何一次转换,不仅带来了电影理论原点的更替,甚至还改写了电影理论的发展路向。电影隐喻的形式,特别是“生活之窗”、“白日梦幻”以及“镜式文本”,不仅可以充分呈现电影理论从“影像外观、影像机体到自反性影像”的发展轨迹,而且还是依据电影独特资质所进行的理论延展。
张丹宁2013年6月15日在吉林哈工学院学报发表的《爱与痛的边缘——论恐怖电影的美学分析》一文中提出了对恐怖电影隐喻性表达的内涵理解,她认为恐怖电影给人们的第一反应离不开血腥、暴力以及死亡,这也是恐怖电影的一般表达形式并运用这种方式刺激着人们疲惫乏味的视觉神经。出色的票房成绩无疑证明了恐怖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这种不“痛”不“快”的“折磨”,也正是当代社会年轻人宣泄压力释放情感的一种特殊方式。同时,恐怖电影反映了一种文化焦虑,一种对自我生存状态和现实社会的朦胧反思,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现实生活阴暗面的表达和对美好人性的诉求及渴望。
二、温子仁电影《潜伏》
温子仁(James Wan)1977年生于马来西亚,成长于澳大利亚,是全球著名的华裔导演和制片人。温子仁电影设计技艺娴熟,思维细密,想象力丰富,其系列恐怖电影《潜伏》作为2011年度票房热门影片,荣获美国电影土星奖最佳恐怖电影奖。《潜伏》除了在情节上精心布局、丝丝入扣,更在恐怖意象背后隐藏了对人性善恶的揭露和对生命哲学的叩问。不论在情节设计与镜头语言上,《潜伏》都具有温子仁导演创作手法的典型性与代表性,大量的隐喻性表达在镜头画面中的运用使它成为隐喻性电影的研究样本。
2003年,法国语言社会学家马塞尔·毛斯在《社会学与人类学》一书中提出:艺术恐怖源于现实,不同于现实恐怖,又反过来成为人们认知和行为的不可忽视的动力。这不可忽略的认识到艺术恐怖表达效果的根源与本质,认为艺术恐怖的表达源于现实生活。这也是对温子仁导演的系列恐怖电影的素材来源解释,从而构成了影片中镜头画面的基本元素。《潜伏》的镜头拍摄与剧情设计都与马塞尔·毛斯的观点不谋而合,可见《潜伏》的镜头元素源于现实生活,影片中的隐喻性表达也是对现实生活和人性的反思与指导。
2 016年11月15日,辛未茉在《从温子仁系列作品看镜子在恐怖类型片中的戏剧作用》中提到温子仁作品的代表性意义以及镜子元素在镜头中的运用,他认可温子仁的编导地位,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