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城市物流园选址优化设计-以铜陵市为例文献综述

 2022-07-29 16:45:30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概况

(1)物流园区的研究

在国外,物流园区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定义,不同的国家对物流园区的叫法不同。物流园区概念最早出现在日本东京 ,物流园区 ( Distribution Park) ,也称物流团地 。 日本政府目光比较长远,在物流团地加大投资,完善硬件设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加强政策支持的力度,吸引大量物流(配送)中心在物流团地聚集,其产生规模效益相当诱人。

近十多年来在欧洲一些国家也开始出现 ,是政府从城市整体利益出发 ,为解决城市功能紊乱 ,缓解城市交通拥挤 ,减轻环境压力 ,顺应物流业发展趋势 ,实现“货畅其流” ,在郊区或城乡边缘带主要交通干道附近专辟用地 ,通过逐步配套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服务设施 ,提供各种优惠政策 ,吸引大型物流 (配送 )中心在此聚集 ,使其获得规模效益 ,降低物流成本 ,同时 ,减轻大型配送中心在市中心分布所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1]在欧洲,物流园区不像日本有市场的聚集,而是简简单单的国内或者国外商品之间的运输、物流和配送,经营者可能是建在那里的建筑和设施的拥有者或租赁者,加上周围的公共设施,物流园区更像一个村子,被称之为货运村(a freight village)。[2]

(2)物流园区选址方法研究

国外在物流结点(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规划设计中对于规模和选址问题的研究较多。但关于物流园区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并不多,其规模的确定主要参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其他物流节点规模的研究成果,对于这些物流节点的规模往往是与选址联系在一起的。Drezner[3](1995)等人以运输成本最小化为优化目标,运用整数规划理论,分别建立了关于物流节点的规模及选址问题的数学模型。Eiichi Taniguchi[4]等人(1999) 建立了双层规划模型来确定公共物流节点最优的规模和位置,应用排队论和非线性规划技术来确定最佳的解决方案,该模型明确地考虑了路网的交通条件,并成功应用于日本京都大阪地区的一个实际的道路网络。Noritake和Kmiura[5](2006)利用离散点规划技术研究解决了港口物流中心的最优规模和选址的问题。Simin Huang[6] 等人(2009)设计了一个集成配送中心的二维选址和规模决策问题,目标是进出运输成本和配送中心建设成本总和最小,该问题最初制定为非线性规划模型,将它作为一个集合覆盖问题建立若干关键属性,最后利用启发式算法解决这一问题,并提供了数值检验。

国内研究概况

(1)物流园区的研究

我国第一个研究物流园区的学者是王之泰[7],他将我国最初的物流园区称为“物流基地”。他认为物流基地就是许许多多小的物流节点在交通便利的地方集聚在一起,形成庞大的物流结点。这个庞大的物流结点具有很好的集约能力和综合能力。王文[8]则认为物流园区不仅仅是产业性质一致或者有相互联系的物流企业的集中。他在《现代物流园区建筑功能建构与研究》一文中指出:物理园区除了应该具备仓储、运输、加工和促进货物流通的功能以外,还应该具有与物流园区配套的信息咨询服务以及基础设施维修服务等一些服务性质的项目。王燚晗认为物流园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城市物流功能区,即是对物流组织管理结点进行的相对集中的建设与发展;二是经济功能区,主要进行与物流服务有关的经济活动,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物资的采购、流通加工等等,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提高运作效率,提供高效的服务,密切与消费者的联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