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生态是一个关乎全人类的话题,人类命运与生态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而濒危动物的消亡也正如长鸣警钟时时提醒人们居安思危,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去关注那些正在消逝的动物们,关注我们的生态环境。在艺术设计领域,也有许多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揭示生态环境的种种现状和问题,启迪我们对大自然的思考,可以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生态问题是我们终究要关注的问题,那些从我们身边消逝的物种也不容我们忽略。
二、课题国内外发展状况:
生态文化观念现今在欧美已处于一个相对成熟的状态,从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到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羚羊”与“秧鸡”》,从威廉bull;戈尔丁的《蝇王》到约翰·高尔斯华绥的《野苹果树》,这些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体现了欧美的生态审美理念,即从对人的关注扩展到人与自然乃至自然本身的关注。由此激发的生态艺术作品也在表达形式和观念上不断有所突破,有些公共艺术作品甚至以动物为主人翁、为动物提供艺术体验为设计目的。另一方面,在制作技艺的不断提高,观念已成为艺术作品中的重要元素。【1】如巴西艺术家Nele Azevedo的城市公共艺术项目“melting men”(融化的小冰人),通过向观众呈现阳光下冰冻小人渐渐融化的过程对人们发出警告: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将会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超过3.3英尺(约合1米)!此外,国外艺术家费舍尔早在2011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出写实风格的人像雕塑,并利点燃蜡烛用其融化特点引发人们对美的表达以及某种情感等方面的思考。【2】
现金国内的生态文化相对而言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因为思想观念与我们的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的国情相辅相成,不过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生态观念也会逐渐被完善。【3】我国的生态观念相对仍然重点立足于人类发展,并且更多捆绑乡村建设,赵本夫的《无土时代》,贾平凹的《怀念狼》,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均可体现这一点。而公共艺术在国内仍然是一个相对年轻的艺术门类,其生态主题作品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创新。
三、研究主要成果
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以濒危动物为切入点,以艺术手法抽象再现这些动物的消亡,使作品参与者的联想和思考打开,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的视界。因为不受过多外力限制,这样的简单着点有利于突破关于对于生态思考的局限,使选题具有意义和价值。
其次,将蜡烛工艺与公共艺术结合,试图通过公共艺术这一纬度的增加来促使国内蜡烛工艺产生新的活力,使传统蜡烛工艺不止是历史的“活化石”,而是能够与时俱进,能够与当代艺术当代话题共生。【4】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