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表与学生毕业论文一同在学院存档, 与论文一起装订。
文献综述
2004年11月,为了推广国际小额信贷年活动引入了“普惠”这个概念,意在所有人都可以平等享受金融服务。“普惠金融”发展至今,理论体系已逐渐成熟。金融发展不均衡会带来贫富差距扩大,小微企业发展会失去活力,在此背景下,政府主导制定了多项政策鼓励和支持普惠金融发展。[1]
当前互联网金融蓬勃兴起,技术进步、产品创新、模式转变等变化使得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范围得到大幅提升,为普惠金融的实现提供了便利和支持。
1.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起,国际上一些学者开始研究“金融排斥”(FinancialExclusion)问题,在此基础上陆续关注“普惠金融”问题。Pradeep K, Anurag J(2016)认为,普惠金融可以成为推动经济走上可持续增长轨道的关键工具,普惠金融为所有家庭和企业家,尤其是最弱势群体,提供了负担得起的、公平的金融产品获取渠道[3]。
国外普惠金融的服务实施主体绝大多数是银行,Corrado G, Corrado L.(2017)认为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提高了银行的盈利能力,为最终用户提供了可访问性和易用性[5]。Singh, Chandan(2012)认为,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才能实现以较低的支付价值实施不同类型的创新服务[4]。
-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关于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普惠金融的界定、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与原因、互联网金融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普惠金融的发展路径等。
- 普惠金融的界定。
解读金融的发展路径,是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普惠金融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杜晓山(2009)指出,普惠性金融体系必须将包括对穷人在内的金融服务有机地溶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金融体系,过去被排斥于金融服务之外的大规模客户群体才能获益,这种包客性的金融体系能够对发展中国家中的统大多数人,包括过去难以到达的更贫困和更偏远地区的客户开放金融市场[6]。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