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觉特性的城市景区
道路交通标志视认效率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尤其是自驾游的出行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给景区交通乃至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节假日等旅游黄金时期。过多的车辆涌入景区、停车设施供应不足、交通线路规划不合理、交通标志指示效率低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景区交通的良性发展和乘客的出行舒适度。
我国是多山之国,山地型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山地型景区规划建设依山就势,受地形地貌、生态保护及工程条件限制较多,道路交通特性突出,诸如路网连通度小、客流分布不均衡等,故其景区交通规划管理与城市、平原景区存在较大差异,应单独研究。景区道路尤其是山地型景区道路复杂,常有弯路坡路,游览线路多,游客对景区路线不熟悉,除车载导航外更多依赖景区道路交通标志的引导,而现行景区交通标志设计缺乏明确的规范,指示效率低,且不同景区的交通标志内容形式不一,设置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交通运行,无法高效地为游客提供信息,同时易产生安全隐患。故可见提高道路交通标志视认效率,能更好保障道路安全,减少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国内外关于交通标志视认性的研究,可分为动态测试和静态测试两种。早期研究多依赖静态测试,测试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伴随智能交通的发展,现可通过眼动仪、模拟驾驶仪、虚拟现实技术等模拟实地道路环境展开测试,输出动态测试结果更精准地分析交通标志视认效率。
- 国外研究概况
日本在旅游交通方面投入大量研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旅游交通规划理论体系。德国因旅游交通需求的大量增长,采取优先道路建设的措施,自1978年起,德国联邦交通局建立了夏季假日旅游交通预测系统,此外还在旅游景区周边增设旅游交通标识。
国外对交通标志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标志的技术标准、标志信息量过载和交通标志对驾驶行为的影响。其中美国在2003年,采用动态仿真试验,模拟不同交通条件下驾驶人的视认性对标志的设置位置、文字大小等的影响,制定出符合美国道路交通特性的交通标志。
Crompton J L[19]从旅游者出行动机的角度分析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根据经验确定了9个动机,其中7项可归纳为社会心理动机,剩余两项为新颖性和教育性,旅游行业在制定旅游产品和促销策略时,会更加注重社会心理动机;
Warnock-Smith D, Morrell P[20]提出航空自由化导致更高水平的竞争和交通水平的提高,双边航空政策改革与该区域入境旅游和交通容量增长之间存在积极关系;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