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湖公园情侣园片区公共交往空间评价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今天城市不断的扩张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城市问题,其中居民公共空间问题日益突显。城市公园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建设也是市政工程的一项重点。但是由于一些城市公园的设计者和管理者的失误,使公园无法很好地服务于人群。本文在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 简要评析了总体研究现状, 并指出当前探索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趋势, 为城市公园公共交往空间的设计及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城市公园;公共空间;交往空间;综合评价体系
- 前言
城市是人群聚居生活的主要场所。当前城市经济、文化水平不断发展,居民的教育水平也越来越高,对舒适的公共空间的追求也与日俱增。一个城市的品质取决于这个城市的公众性。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用性的一个典型缩影,其休憩、交往的公用空间也成为城市公园品质的反映[1]。公众性及交往空间必须在城市公园规划建设中给予重视。
目前,相关研究大都集中于公共空间之上,且对于其定义与分类存在普遍理解上的盲点,即强调物质空间而忽略了空间存在的本质——交往活动。因此,需要我们基于经验判断或是理论分析,为相关公共交往空间的设计及建设结果更新改造策略。
- 正文
- 历史发展
纵观世界造园的发展,至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而服务于大众的公园出现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公园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城市的发展以及更重要的是,随着民主思想意识的诞生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早在19 世纪末,西方城市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开始建造公共绿地等城市景观系统。1880 年,著名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德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便成为了世界公园景观设计和建设的蓝本。[2]
中国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综合反映。近现代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出将广州的越秀山辟为公园(现为越秀公园),当时的一批民主人士也极力宣传西方当时诞生不久的“田园城市”的思想,积极响应倡导筹建公园。于是在一些城市相继出现了一批公园,并已经初步具备了动植物展示、儿童活动、运动、展览等设施功能,但1949年前我国的公园数量还是很少,容量也很有限。
我国城市公园的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建设生态城市和发展旅游事业直接刺激和促进了城市公园的发展,使城市公园的数量猛增,投入规模加大[2]。
- 现状分析
人是情感动物,需要进行情感交流及社会交往的空问和场所。这个场所可以是室内,也可以是室外,可以是私人的,也可以是公共的。这些公共的,用于情感交流、社会交往的空间和场所就是我们所指的公共交往空间。公共交往空间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制度下,其内涵也不尽相同。例如,在我国,交往空间在狭义上一般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空间;在广义上则可以扩大到所有能够满足公众交往需求的公共设施用地。而在国外,特别是在一些土地私有制的国家,公共交往空间是相对于私有空间而言的,即除私有空间以外的所有空间都是公共交往空间[4]。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