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蟠路岗子村交叉口行人过街优化设计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南京地铁的快速发展,在已完成的线路上又开通了南京地铁四号线,线路由仙林湖通向龙江,带动了地下通道的建设和沿线地区的发展。由于线路经过龙蟠路岗子村站,因此也大大增长了客流量。目前地下交叉口站台已建有通向太阳宫和龙蟠路两个方向的地下通道来方便乘客过街,但龙蟠路往太阳宫、板仓街往白马公园、太阳宫往白马公园方向的地下通道还未建设。本文就行人在地下和地上过街提出优化的设计方案,提高行人过街效率,保障过街安全。
1国外研究概况
国内外学者对行人过街交通进行了一系列研究,Adams(1936)研究了无信号控制行人过街延误问题,提出Adams方程。Fruin的博士论文“Pedcstrian Planning and Design”乃是行人交通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Pushkarev和Zupan合著的“Urban Space for Pedestrians”的一书,对行人交通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学者在行人过街交通方面的研究起步稍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段里仁等学者才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在行人过街交通特性、行人交通安全、行人过街行为、行人信号控制等多方面取得许多重要成果。这些成果也为研究路段行人过街信号控制、行人过街交通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宝贵实践经验。
1.1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在路段人行过街横道规划设计、路幅宽度、交通信号控制和交通法规宣传等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行人过街交通问题和交通行为并不突出,在行人信号控制方面相关研究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对按钮信号控制人行横道、红灯期间转弯车辆的控制以及行人过街时间[16~25]等问题方面的研究,下面给以简要介绍。
Dave N .Lockwood and Hubrecht Ribbens研究了信号控制人行横道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通过定时信号与按钮信号控制人行横道条件下机动车停车次数和车均延误的比较分析,得出了按钮信号控制方式优于定时信号控制。但是该论文没有详细涉及如何根据具体交通状况来标定按钮信号控制的参数。Barbara Preston1等人研究了按钮信号控制人行横道处行人的行为问题和安全性问题,其研究结果显示了女性比男性更愿意遵守交通信号灯,而行人是否遵守信号指示指示灯,与等待时间内车流的空档分布有着密切关系。
丹麦的“行人和信号交叉口”(Pedestrian and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一书中分析了行人早起控制的作用,指出了这种控制方式目的在于使机动车特别是右转机动车更容易看到过街行人,以此避免交通事故。HermanHuang的研究指出,没有一种措施比信号控制更能使右转机动车在红灯期间停让行人,与让行单个行人相比,机动车更容易让行人集团。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的行人过街信号控制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日本的饭田恭敬等人提出了行人专用相位设置的适用情形,但是缺乏相关的理论分析。
行人过街受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应用
为了减少冲突,交通工程学者制定了若干的运行规则和各种控制方案。如,根据城市道路的主次性制定了“主路优先、次路让行”的道路通行规则,在交叉口实施禁止左转或右转控制标志,设计各种标志标线来限定各向车流的运行轨迹。由于国外的交通组成大多以机动车为主,因而冲突研究主要是以机动车之间的冲突为主,且研究工作较成熟,但对人车的冲突研究不多。
哈比波(Habib)通过对曼哈顿事故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发现交叉口处车辆左转运行的危险程度大约为直行运行的五倍,而且行人与左转机动车的事故较多,大约为行人与右转机动车事故的两倍,因此建议在相位设计时,从保护行人安全角度出发,应对行人与左转车辆的冲突点予以充分的考虑和研究。
罗伯斯同(Robertson)认为众多的行人与车辆的交通事故中,行人与转向车辆之间的冲突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经过详细研究发现信号交叉口处约20%的事故与行人和转向车辆有关,其中行人与左转机动车辆的交通事故占事故总数的17%~32%。国外对交叉口冲突的研究主要应用于安全评价和道路改建方面,其中,Michiel应用交通冲突技术分析了影响交叉口安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减少交叉口事故的主要措施。Tarek将交通冲突技术的研究,应用于居民小区道路交通的布局、道路基础设施的建造以及安全设施设置的效果评价上。
2.国内研究概况
相比国外,国内学者在行人过街信号控制方面研究的比较多,分为无信号控制和有信号控制。主要集中于:单点信号控制优化模型与算法研究、交通控制基本策略研究和信号控制相位相序切换方法研究等几个方面。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