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慢行交通的交通特性调查与分析文献综述
摘要:机动车数量的增加挤压了慢行交通的空间,慢行交通在有限的车道宽度上更容易呈现出混合的状态。文章主要以南京市的典型路段上的混合慢行交通流为研究对象,分析非机动车的外形尺寸和换算系数,运动特性和骑行者心理等,研究非机动车的时空分布特性,使用人工现场观测法,所调查的数据包括车道宽度,长度,环境,也包括交通组成,各种慢行交通方式的构成比例,交通量,速度,密度,时空分布特征等数据。调查之后,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混合慢行交通流中各交通方式的构成特性,速度特性,密度特性,深入分析非机动车速度的影响因素(性别差异,车道分隔方式等)和速度分布规律。分别与单一交通方式的慢行交通特性相比较,得出混合慢行交通特性的特别之处。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 研究速度-流量特性。发掘出一些参数的影响因素。得到的规律对混合慢行交通分析有比较好的技术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混合慢行交通 交通特性 影响因素
- 引言
随着道路上的机动车数量逐渐增加,慢行交通空间大部分被机动车抢占。但是在人们生活中,慢行交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交通结构中,慢行交通都占据50%以上的份额(如上海占56%,深圳占67%)。[1]国内有一部分的城市慢行交通发展滞后,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慢行系统不连续,安全性较差,舒适性不高。[2]慢行交通空间较小,行人,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往往在一个车道上通行,这也是产生以上交通问题的原因之一。混合慢行交通的产生是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结果,混乱的慢行交通系统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我们应该给予慢行交通充分的重视,以人为本,步行者,骑行者,驾驶员安全的重要性是相同的。通过实地交通调查,研究新形势下的混合慢行交通特性,对于解决慢行交通的问题,规划和发展慢行交通,有重要的意义。
- 国内外同类研究概况
面对石油枯竭,全球变暖的恶劣情况,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提倡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鼓励和提倡慢行交通。慢行交通方式包括步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等,其余的交通方式,比如助力车,老年车不具有代表性,不作研究。目前国内外对慢行交通有了系统的研究,关于混合慢行交通特性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很多研究不符合我国现有的状况,许多大城市的慢行交通更加的复杂混乱,而且我国的电动自行车交通比例比外国更高,行人和自行车不容易遵守交通规则,阻塞的机动车流也会对慢行交通产生影响。
2.1单一交通方式慢行交通研究
一,步行交通方面:国内外对行人的交通特性研究的很透彻,比如行人的速度,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步行时的注意力等方面。这些和行人的性别,年龄,出行目的,教养,心境,体质等因素有关,也与环境,街景,交通状况等因素有关。国外方面《HCM2000》(道路通行能力手册)有对不同出行目的的行人交通流的流量,速度,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3]国内方面,2009年,叶建红以大量的交通数据为基础,研究了行人个体和行人流的交通运行特征。[4]2011年,李聪颖得出经过出行调查后的出行目的,年龄,时间,出行空间及出行成本等相关特征参数。[5]2012年,黄德剑先生基于大量行人交通特性数据,再次构建了需求空间与速度关系模型。[6]王迎华和李凤超充分调查研究 步行速度分布,车头时距分布,车辆临界间隙分布,行人速度密度的关系,得到了全面的步行交通的交通特性。在专用人行步道上,行人速度均值为1.16m/s,也就是大约70m/min。在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处,速度要大一些,约为1.18m/s。无信号控制的人形横道上,行人的速度更高,达到1.20m/s。行人过街的步行速度比在人行横道上要高。行人在穿越车辆空档时的速度受到车辆车速或到达时间而改变。行人的速度流量密度之间的关系与机动车相似,速度与密度成反比,但是当密度非常小时,行人个体并非以最大速度前进,这要因人而异。[13]
二,自行车交通方面:自行车交通是我国城市交通的一大特点。国外方面,Botma,和 Papendrecht.合作研究了自行车排队长度和平均速度的关系。[7]中国公路学会《交通工程手册》编委会于1998年讨论并出版了自行车出行的时空分布,骑行特性,制动特性,速度与密度特性。[8]我国高峰时段自行车自由流平均速度达18.2km/h,《交通工程手册》建议完全混行的自行车道设计速度10km/h,划线分隔的自行车道为15km/h,有分隔带的自行车道为30km/h。自行车的启动速度比较快,加减速灵活方面,自行车交通流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可压缩性。一般自行车长1.9m,宽0.6m,骑行时高2.5m。正常行驶时占用面积4-10m2,在不同速度下占用的道路面积不同。我国学术界认为,自行车道的最大纵坡不超过5%,坡度过大会危机骑车者的安全。自行车适合于短距离出行,一般在5-6公里的范围内,出行距离受到个人体力的限制,出行时间在30min以内比较适宜。自行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具有的优点有:购买,保养,维修方便,自主性好,绿色低碳无污染,停车方便,方便换乘,有利于身体健康。缺点是易受天气影响,受地形限制和体力限制。
三,电动自行车交通方面:电动自行车也是我国交通的一大特点。电动自行车因为其方便快捷,经济实惠,受到老百姓和城市白领的喜爱,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在我国有着极为快速的增长。在2012年,全国电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3-1.4亿辆,2011年-2013年,全国电动车的年销量以10%的速度增长。许多学者也对电动自行车这一交通工具的特性进行了研究调查。2007开始,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Christopher R.Cherry对中国电动自行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了其交通特性和对环境的影响。[9]在国内,2008年,韩宝睿等人经过大量研究,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计算电动自行车相对于自行车的折算系数,得到了一个较客观的值(建议取值1.3)。[10]这为研究电动自行车流理论提供了支持。 纪宁以萧山城区2015年的居民出行调查数据为基础,从电动自行车的使用者,出行特征以及出行意愿多个方面,对萧山城区的电动自行车交通特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全面的结论。发现电动自行车的是使用者中,女性所占的比例较大,约60%,年龄主要在18-35和35-60岁两个区间。电动车的出行距离主要在0-5公里的范围内,出行时间在30分钟以下,通勤是电动自行车最主要的出行目的,其次是购物和餐饮。居民使用电动自行车主要是解决上下班,上下学的需求,选择电动自行车的理由主要为:节省费用,节约时间和保证按时到达。[14]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