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睡眠调节剂巴比妥类药物对斑马鱼行 为进行药理学分析
摘要: 利用斑马鱼,可以研究生命科学的基础问题,揭示胚胎和组织器官发育的分子机理;可以构建人类的各种疾病和肿瘤模型,建立药物筛选和治疗的研究平台;可以建立毒理学和水产育种学模型,研究和解决环境科学和农业科学的重大问题。通过睡眠调节剂,研究斑马鱼的行为将为解释脊椎动物的遗传通路和神经环路调控乃至人类的行为复杂性和疾病治疗提供巨大的帮助。
巴比妥类是一种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的药物,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失眠和抗惊厥及抗癫痫。由于其镇静催眠效果不如苯二氮卓类,而且安全范围窄,耐受性和成瘾性作用强,目前已不用于镇静催眠临床治疗的首选药物,但是其仍是抗惊厥和抗癫痫作用的首选药物。由于巴比妥类药物能麻痹中枢神经致死,而且易获得,涉及该类药物的自杀和投毒案件仍偶有发生[1]。
关键词:巴比妥类药物、镇静催眠药、药理实验、斑马鱼
一、文献综述
目前镇静催眠类的药物品种繁多,其中巴比妥类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层面,对中枢神经产生非特殊性抑制作用[2]。
巴比妥类药物结构中有R1 和R2 这2 个取代位点,不同的取代基组合对应理化性质不同的巴比妥类药物,5,5-二取代衍生物通常应用于临床[3]。
镇静催眠药包括巴比妥类、苯二氮萆类(BZD)和其他镇静催眠类3类。(1)巴比妥类:常用的有苯巴比妥(长效)、异戊巴比妥(中效)和司可巴比妥(短效);(2)BZD:有地西泮(长效)、硝西泮与艾司唑仑(中效),三哇仑(短效,属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不推荐用于失眠的治疗);(3)其他镇静催眠类:有唑吔坦、佐匹克隆、扎来普隆、氯美扎S等[4]。
斑马鱼相比哺乳动物是体外受精,且胚胎透明,可观察到内部的组织器官。成年斑马鱼体4~5cm,胚胎可置96孔板中培养,培育成本较低。斑马鱼繁殖周期短、产卵数量多,可用于大规模药物筛选。斑马鱼给药方式简单,直接将药物溶于水中,鱼可通过皮肤、鳃、消化系统等来吸收,相比传统给药方式操作简单,节约试剂。[5] 。科学家Howe等[6]研究了斑马鱼的基因组序列,发现斑马鱼与人的相似基因可达87%。当把引起人类疾病的基因注射到斑马鱼胚胎中时,斑马鱼最终获得了同样的疾病,所以斑马鱼被广泛用于遗传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帕金森病的研究。研究表明,斑马鱼与人类一样可表达多种药物代谢酶,如I相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450,CY450)及II相代谢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UDP glycosyltransferases,UGT)和磺基转移酶(Sulfotransferase,SULF)等[7]。随着科学实验的发展,斑马鱼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由于斑马鱼自身的一些优点,使其在药学领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