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研究
摘要:我国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为了找出各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存在的差异,本文参考了12篇参考文献,发现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在此课题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很好的写作思路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一、文献综述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是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进行的,区域经济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地区差距大,总体发展水平低,而且发展不平衡是基本特征。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虽然我国经济有了快速稳健的发展,但仍存在着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有研究表明,从全国来看,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经济发展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而且还有不断扩大之势。因此,进一步清楚认识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和障碍,采取适宜的措施,保证各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缩短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是我们而临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中国要完成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历史重任,也要实现现代化这一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其任务相当艰巨。经济发展应该是我们完成这双重历史使命的重要一环。实现现代化应是一个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的过程,是到21世纪中叶才能基本实现的宏伟目标。新时期中国最根本的特征是改革开放。中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中。发展区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不仅对于实现现代化,而且对保持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再树强国形象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关于区域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著述颇丰,也产生很多与区域经济学相关的分支学说。目前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即区位理论分析及定位、区域经济模型的建立和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分析。西方经济学研究中关于区域经济学的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文献有很多。我们查阅了有关文献,发现多元统计分析当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当中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比如,Kozo Yamamura在《A NOTE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 FACTOR ANALYSIS ON THE JAPANESE CASE》【11】一文中,首先计算了两个时间点(1955年和1960年)的PAL提出的“集中度指数”,其次将这些指数作为两组因子分析的原始数据,得到可以被视为“经济发展程度”指标的Z得分,最后将这些Z得分按不同的时间点进行回归。又比如,Bernard M. Olsen和Gerald Garb在 《AN APPLICATION OF FACTOR ANALYSIS TO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12】一文中,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标准区和南部地区在经济增长方面进行差异对比。该文中作者选取了49个初始变量,最后提炼为6个因子,并针对每一个因子对两个地区进行差异比较且分析了引起差异的可能原因。该文旨在探讨因子分析在经济问题中的适用性,得出的因子具有暗示性,证明了因子分析这种方法的有效性。该文认为因子分析有助于理解关系,相关技术也有助于理解关系,例如城市化与先进发展的关系。此外,因子分析产生了其他方面无法获得的结果,例如提取郊区化因子的影响。可以说,这些结果中的一些可以用来确认该方法的有效性,而其他结果则证明了其潜力。对输入数据的改进和对更精细技术的扩展使用应该提供对经济增长过程的更多洞察。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