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金文所见女性称名研究
摘要:姓名是区别每个人的专门代号。姓名组成成分有很多种,清代陈立《白虎通疏证》卷九《姓名》说:“盖姓有九,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西周金文中所见女性称名大概也是由这些因素构成的。女性称名方式多种多样,分别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有必要深入探讨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考察了大量的西周金文,归纳总结出了二十八种西周女性的称名构成方式,并对西周金文所见女性称名特点从多维度作了分析。
关键词:西周金文;女性;称名方式
一、文献综述
战国以前贵族的称名方式与后世不同,后世对一个人的称谓,往往是姓加上名,或者是姓加上字、官名、郡望等,或者称号。西周春秋则不然,此时期贵族称名方式的一个特点是在名字中加“伯孟仲叔季”以区分嫡庶长幼,这大概是宗法制影响造成。称名蕴含丰富的信息,以兮甲盘的作者尹吉甫为例,铭文中说“兮伯吉父作盘, 其眉寿万年无疆”,此处“兮伯吉父”是尹吉甫自称,“兮”是氏,“伯”是长幼顺序,“吉”是字,“父”是男子名称,也可作“甫”。战国之后,礼崩乐坏,姓氏合流,以区分长幼顺序的排行名也不复存在。从此可以看出,西周春秋时期称名方式与后世不同。
关于西周春秋时期贵族男子的称名方式,前人已经做过许多研究。杨宽先生著《西周史》中说:“男子的lsquo;字rsquo;全称有三个字,第一字是长幼行辈的称呼如伯、仲、叔、季之类,第二字是和lsquo;名rsquo;相联系的某一个lsquo;字rsquo;,末一字都用lsquo;甫rsquo;的称呼。其实lsquo;甫rsquo;是lsquo;父rsquo;的假借字。”[1]这种称名方式是最常见的,诸如伯懋父、仲山甫等,还有孔子也可以称为仲尼父,“仲”是因为孔子排行第二,“尼”是字,与其名“丘”相应,“父”是先秦贵族男子通用美称。此外像“兮伯吉父”这样由氏(族、国)名、排行、字、父组成的称名方式也很常见。著名的比如《诗经·大雅·常武》里提到的“南仲邦父”,《左传·成公十八年》中提到的“桓伯林父”,曾仲斿父壶铭文中的“曾仲斿父”等等。还有身份名加上排行加上字的组合方式,如尹氏叔緐簠铭文中的“尹氏叔緐”,“尹氏”是官名,“叔”是排行,“緐”是字。或者省称排行的,如晋侯稣钟的主人“晋侯稣”即其例。先秦贵族男子称名的方式还有很多,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李学勤先生说“中国先秦时期人名的结构,与秦汉以后颇多不同,先秦人名有姓氏,有名字,有的有爵,死后还有谥。[2]”并在《古文字学初阶》中《十五个课题》一章中提到,“金文人名的涵义,有必要深入分析。古人有姓、氏、名、字、爵、谥等,铭文里出现的人名如何构成,每每不是一望可知的。[3]”这正是笔者写作本文的初衷。金文称名方式的研究又要区分男女,因为男女称名方式截然不同,试举两例,一点是男子在称名时不会称姓,称姓的都是女子;另外一点,男子有种加上官职名的称名方式,女子称名方式除了极其少数例子,是不会出现这种称名方式的,这是由于职官一般为男性的历史情况所造成。另外,先秦贵族男子的名称在史籍中见到较多,而且取名方式多样,人们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探讨也较多,但是先秦女子的姓名史籍中提到较少,《仪礼》也没有提到女子取名方式。我们根据现有的先秦史籍来看,女子的取名方式似乎比较单调,一般为氏(国、族)名加上姓,如齐姜、霸姞、郑姬之类。事实上,在金文中,贵族女子的称名方式繁多,远不止简单的两三种,因此女子称名的问题十分值得探讨。鉴于春秋之后文化的剧烈动荡,无论男女性的称名方式又出现了新的变化,需要另外讨论不在本文探讨范围之内,本文的研究时间段限定于西周时期。
在展开讨论之前,有必要对相关研究作一个概况介绍。关于姓氏的研究,古代有《氏姓篇》、《帝系》、《世本》、《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义》、《通志·氏族略》等等。《史记·秦本纪》索引、《左传·隐十一年》正义皆引《氏姓篇》而其义例则《世本》篇言“姓则在上,言氏则在下,二语足以括之。盖姓统于氏,氏系于姓,旁行斜上,统系秩然,即世本之谱法也。其所云上者则一姓之左备列诸国书。”由此可知姓是一个大类,其下包括众多的氏。《潜夫论·志氏姓》:“下及三代,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后世微末,因是以为姓,则不能改也。故或传本姓,或氏号邑谥,或氏于国,或氏于爵,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事,或氏于居,或氏于志。”王充的论证,准确指出了诸多“氏”的来源,可惜其未能区分姓与氏。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指出了先秦时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的事实。又说“女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如姬姜嬴姒妫姞妘婤姶㚰嫪之类是也。所以为妇人之称如伯姬、季姬、孟姜、叔姜之类並称姓也。”郑樵犀利地指出了“姓”的起源,并指出妇女称名如伯姬、孟姜之类都是称姓的。郑樵还总结了三十四种姓氏来源,其中先秦时期主要有八种。古人研究姓氏,大多是笼统地研究,没有区分性别,实际上,先秦时期男女称名方式是有差别的。关于殷周时期女性称名研究始于近代,首推王国维先生的《女字说》,在此文中,王国维先生重点介绍了女子称字的情况,指出鱼母、大母、车母等等称呼都是女子的字,犹如男子称为“某父”一样,母、父都是一种美称。[4]郭沫若先生《彝铭名字解诂》讲了金文中字和名相应以及殷周时期人名中日干等相关问题。[5]此外还有吴其昌先生《金文氏族谱》[6]、罗福颐先生在《艺文志》上发表的《三代吉金文字中所见女性》等论著亦谈到了女性称名的问题。以上是早期学者的研究,建国以后也有一些学者对青铜器铭文中的女性称名作了研究。李学勤先生《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认为虽然考古发现殷商金文、甲骨文稀见女姓,但是不代表当时没有女姓,只是在卜辞和器铭中不常用。[7]李先生在《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对人名结构展开了讨论。李学勤先生指出,“与男性人名对比女性人名的最突 出特点是多称姓,而男子并无此例。女子也提到氏,分母氏、夫氏。此外,有名有字,有的有身份,死后有谥(以及商代的日名),都和男子相似。亲称自然也是有的。氏加姓,是女名的最常见形式,称母氏还是夫氏,视所用场合决定。”并指出了之前学者没有考虑到的女性称名方式,例如苏卫妃兼称其母氏和夫氏,苏是母氏、卫是夫氏。[8]盛冬铃先生《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义》对西周金文所见人名作了详细的归纳分类。[9]还有一些学者也对周代女性称名方式进行了研究,如李仲操《两周金文中的妇女称谓》[10]、张淑一《周代女子的姓氏制度》[11]、杨建华《两周时代人名制度》[12]、曹定云《周代金文中女子称谓类型研究》[13]、苗永立《周代女子的姓氏称谓》[14]、曹兆兰《金文女性称谓中的古姓》[15]、汪中文《两周金文所见周代女子名号条例(修订稿)》[16]。最值得一提的是吴镇烽先生编的《金文人名汇编》[17]一书,收录了可见已发表的所有金文人名,该书初版于1987年,书中汇集了先秦青铜器铭文所见人名5228条,依照词头笔画排列,每条人名分别作简洁介绍。随后,随着新的青铜器不断出土,吴镇烽先生又投入大量精力,搜集资料,加以补充,该书于2006年刊行增订版,共编录青铜器铭文中的人名7600条,成为先秦史研究者、爱好者的必备书。在该书末还附有论文《金文人名研究》,罗列了金文人名的种类,分别详细分析了金文所见男性、女性的称名方式、构成要素,举出金文所见女性称名方式20种。
二、查阅中外文献资料目录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献综述
- “互联网 ”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 论中国传统价值观在海外汉语教材中的呈现文献综述
- 论亚伯拉罕式信仰文献综述
- “二次元”文化与品牌传播结合之道文献综述
- 日本在华养老产业现状分析和借鉴;中国における日系高齢化産業の現状分析と参照文献综述
- 《无声告白》中的交流缺失问题Lack of Communication in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文献综述
- On the Duality of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 论《黑暗之心》中的殖民主义双重性文献综述
- 国内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Studies on Multimod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文献综述
- 《加勒比海盗》:场景构建出的不完美Scene Construction of Imperfection: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