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下的民事诉讼电子数据真实性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18 14:27:58

区块链技术下的民事诉讼

电子数据真实性研究

摘要:电子数据在司法活动中面临最大的争议是真实性问题。传统电子数据的存证、审查方法无法满足诉讼双方及司法人员对事实认定的要求,导致电子数据采信率低的现状。这种情势下,区块链凭借自身技术特点对电子数据从来源、存储、内容等方面对真实性高度背书,由此对于这类电子数据的审查方式也应当有所不同。然而作为全新存证手段,在技术运用和制度构建时也需要考量多重因素。本文从电子数据实务问题出发,详细介绍区块链对电子数据真实性的影响,以及需要考量的各种因素,探讨如何构建区块链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审查方式。

关键词:区块链;电子数据;真实性

一、文献综述

  1. 当前电子数据真实性面临的主要问题

实务中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采信率较低。这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证据的来源,即来自于谁;二是内容是否被篡改过。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司法实践中,电子数据一直被冠以“易篡改、易删除、易转移”的标签。

学者刘品新写道,在诉讼过程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法庭对电子证据未明确作出是否采信的判断占比92.8%;明确作出采信判断的只是少数、仅占比 7.2%。同时,学者何家弘认为,事实上,绝大多数电子证据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倡电子数据类型化的学者何文燕提出观点,孤立存在的电子数据,如磁盘中的文档,其被删除篡改的可能性较大。但对于以系统形式存储的电子数据,如电子邮件等,伪造的概率极低,即使被修改,也大多可以通过数据恢复、痕迹捕捉和鉴定等信息技术还原到原始状态。

笔者认为,电子数据真实性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方面是电子数据采集的高难度性。学者刘哲玮在其文章中提到,实践中大量存在着许多不合规范的采集电子数据状况,程序规则也让司法人员在采信电子数据时经常采取转化式应用的方式,即司法机关将电子数据转化为言词证据、物证等形式加以采信,这种方法似乎与将电子数据作为独立证据种类的立法原则相冲突,证明力也相应降低。另一方面是电子数据认定的高度技术性,法官缺乏技术上辨别电子数据真实性的能力,只能依靠鉴定的方式,而这无疑成为诉讼延迟的原因之一。

(二)区块链对电子数据真实性的影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