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文字探讨幼小衔接阶段的识字教育
摘要:早期阅读教育强调的是学前儿童对阅读的主动性,对文字的敏感性和兴趣性,为正式学习书面文字奠定基础。小学阶段的识字教育,强调的是文字的工具性,学生通过文字获取信息以及表情达意。3-6岁的儿童对文字的视觉注视发展主要遵循“从图到字”的发展轨迹,对文字的加工越来越细节化,且文字本身的特点也会影响儿童对文字的视觉注意,进而影响教育效果。环境文字能够帮助儿童完成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目标,是有价值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文字材料。
关键字:幼小衔接 早期阅读 小学识字 文字注视 环境文字
讨论幼小衔接阶段的识字教育问题,首先要关注学前阶段和小学教育阶段对识字教育分别有什么样的认识,这两个阶段对于学生的识字量、识字水平等有什么目标和要求。两者之间的目标存在什么不同,又因为不同目标导致了什么样的问题。
- 早期阅读教育
(一)早期阅读教育概念和历史变化
早期阅读行为是指学前儿童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度的前期阅读和前期书写准备行为。其中包括知道图书和文字的重要性,愿意阅读图书和辨认汉字,掌握一定的阅读和书写的准备技能等等。早期阅读行为培养是学前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早期,人们的对这一语言教育目标没有足够的重视,建国以来的《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1952)、《三岁前小儿教养大纲(草案)》(1981)、《幼儿园教育试行纲要(草案)》(1981)三个纲要中,学前语言教育目标都更重视语音、语用而缺乏早期阅读教育内容。
在过去的社会环境中,文字材料的呈现形式一般是比较严谨的,儿童开始接触书面语言就是从学习启蒙课本开始,生活中积累的文字经验比较少且单一。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发生变化,喜欢接收生动美观且含义简洁明确的信息。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活环境中涌现出越来也多独具特色的图文结合的阅读信息。学前儿童也能够在生活中积累越来越多的语言经验,语言教育的目标也产生了相应的改变。八十年代以来有关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的文件有1998《北京市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赵寄生《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等,这些文件体现出我国学前教育目标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包括重视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说明要引发学前儿童的阅读和前书写的兴趣,培养学前儿童的阅读基本能力。
(二)培养早期阅读能力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但是,在重视早期阅读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曲解了早期阅读能力培养的目标。早期阅读能力培养与小学阶段的正式学习书面语言有很大的不同,学前阶段的阅读教育是一种准备工作,这一阶段强调的是儿童对书面语言的接触经验、兴趣,形成一些对文字的基本观念,而非掌握文字的读、写及含义,并通过文字获取词句中的知识。总之,早期阅读的过程中更强调儿童的主动性,而非文字的工具性。其次,由于对目标的曲解,教育者为培养早期阅读能力采取的措施也有不恰当的地方,比如周兢认为由于中国教育文化中的幼学传统是让儿童直接认读、书写文字导致当前早期阅读教育的一个重大误区是把“阅读教育”等同于“识字教育”。[1]市面上各式各样的3-5岁儿童识字教材层出不穷,都以各种营销手段让家长对这些产品的效用深信不疑。刘进指出当前幼儿园早期教育活动中有些阅读材料不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使儿童难以理解或不感兴趣。[2]这些偏颇的理解和不够恰当的做法都可能影响学前儿童对书面语言学习的心理环境创设,对之后的语言学习有不利影响。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献综述
- “互联网 ”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 论中国传统价值观在海外汉语教材中的呈现文献综述
- 论亚伯拉罕式信仰文献综述
- “二次元”文化与品牌传播结合之道文献综述
- 日本在华养老产业现状分析和借鉴;中国における日系高齢化産業の現状分析と参照文献综述
- 《无声告白》中的交流缺失问题Lack of Communication in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文献综述
- On the Duality of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 论《黑暗之心》中的殖民主义双重性文献综述
- 国内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Studies on Multimod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文献综述
- 《加勒比海盗》:场景构建出的不完美Scene Construction of Imperfection: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