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情景模拟的撤市设区前后区域发展模式研究——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文献综述
摘 要:近年来我国“撤县(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越来越多。其主要目的是促进中心城市规模,理顺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市之间的关系,调整解决了城市高速发展下的一些问题,为区域发展模式带来了许多影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环境影响的最直接表现形式。围绕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及其空间扩张,研究撤市设区前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和动态规律,对于评价撤市设区政策的科学性,以及为规划和实施行政区划调整提供合理的范式,极具现实意义。本文综述了撤市设区与区域发展的部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使用遥感及模型预测对此问题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以期为更加合理的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撤(县)市设区;区域发展模式;土地利用/变化;模型预测
- 研究背景
我国的行政区建制对于地方城市规划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同规模的城市都经历了快速的空间扩张和结构重组[1]。1990年后,在行政区经济的大环境下,我国部分中心城市空间扩展受到周边城市的限制,相邻城市之间的空间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也逐渐增多,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以“撤县(市)设区”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区划调整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行政手段,“撤县(市)设区”被赋予了“是扩展大城市发展空间和打破行政区经济障碍的重要手段”等更多的功能[2]。
吴江东临上海,西濒太湖,南连浙江,地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腹地。吴江城镇化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就出现了城镇化的萌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吴江城镇化进程借助乡镇工业、开发区建设和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强力推动而快速发展,于1992年撤县设市,2012年撤市设区,成为苏州“一核四城”的重要板块。
- 研究意义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地布局越来越注重规划过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仅要体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导向,更要能最大程度上满足资源的合理配置。城市若要更好地维持运行、保持较高的管理效率,就需要以适宜的行政区划为基础保障。“撤市设区”作为人为解决城市之间协调发展问题的重要行政手段,对城市化及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布局产生多种多样的影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环境影响的最直接表现形式。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反映了城市人口增长、经济规模扩张以及社会经济变迁在空间上的重要特征,不同的土地利用格局和土地覆盖变化表征了不同城市空间扩展模式下的城市发展态势。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