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促进课程教学的研究
摘要:教育现状与习惯教育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领域情况回顾以及有影响力的事。阐述习惯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以及生理学上的解释,从认知理论来认习惯的重要性,还有对人和社会的重要影响。介绍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并应用于习惯教育之中。
关键词:习惯、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强化、习惯领域、心理学、教育、学习
一、文献综述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在教育理论方面开始注意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智力水平,但是据很多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大部分分布在中等及中上水平,智力水平极高和极低的很少,绝大多数人的智力相差甚少。但是在相同的教学及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多个层次,甚至两极分化严重。这就表明了学生的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在他们的学习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在科学教学实践中能较系统地对此开展研究,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更是有助于培养学生丰满的人性及丰富的情感、良好的个性特征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即是一种稳定的行为、思维模式。习惯领域的基本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主体大脑编码和存储信息、知识的总体,称为潜在能力;二是指人们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习惯性,称为表现。习惯领域一旦稳定后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表明行为主体积累的智慧和经验,反映该主体具有一定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主体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可将其称为正面效应;另一方面,它可能阻碍新信息的进入和接收,容易产生守旧思想,缺乏创新精神,可将其称为负面效应。习惯领域理论揭示了行为主体能力(尤其是创造与创新能力)形成的机理,主体对某一问题的习惯领域越大,那么大脑中编码的信息范围就越广、数量越多、越有系统性,信息间的冲突性就越少,与环境和目标的要求就越匹配,主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看问题也就更全面、更正确,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对于每一个决策问题(个人所面临的待解决问题),主体都存在有一个能力集合,该集合包括达到问题的满意解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当行为主体已经获得该能力集合,或认为自己已经获得这一能力集合时,则对此问题将能够快速地做出反映行为,否则,行为主体将需要通过学习等方法来扩展自己的能力集合,以求得能力的提高
从生理学上讲,习惯是一个人形成类型强化刺激下一种操作性的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的链接系统,也是强化后的动力定型,它的形成不需要控制,是无意的自动化的行为,从脑科学或者神经科学上讲,它属于神经刺激的一个自动化反应系统,只要给大脑一个刺激,在一定的环境下,它就能自动的反应,这样它便成了第二天性。这一点有很多的经典理论可以参考。例如最早期的神经心理学家巴浦洛夫说过,人在做某事时如果做的出色则会获得鼓励,反之则会受到惩罚,这其实就是一种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反射,慢慢的就形成了习惯。又如行为主义刺激理论的创始人华生所说:习惯是一种条件反射,是在某种情境下,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获得的后天条件反射,人类的很多习惯都由强化刺激而来,例如你让孩子不要随地大小便,每次方便都带他到马桶去,如果没有去就惩罚教育,自觉去了就鼓励夸奖,那么一段时间就会形成自觉用马桶上厕所的习惯,也无形中形成了能力。
在我们大量的观察中可以发现,优秀的学生往往都有一个共性,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优秀的学习习惯,未成年人的自制力往往不成熟,容易被其它因素诱惑影响正常的学习,所以很多学生不是不努力但是很苦恼自己老是学不好。而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从小良好习惯的养成却可以帮助他们轻松克服自身的心魔,做好该做的事,高效率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必将受益终生。目前虽然教师、家长对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升了认识,但对于养成良好的习惯的方法欠缺并没有形成系统。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