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瓷瓷小说中的身体话语文献综述

 2022-08-30 10:37:59

苏瓷瓷小说身体话语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苏瓷瓷这位新锐的湖北作家因其创作时间的短暂,未能引起学界的广泛兴趣;又因其过于突出的创作特色,又导致了对于其笔下理性与疯癫这一特点的重复研究。然而除此之外,也有学者从作家生长与作者情感世界的角度切入,带来全新的研究成果。笔者立足于前人的已有成果,并发现了苏瓷瓷创作中身体的重要作用,决定从该视角切入进行创作。

关键词:苏瓷瓷;理性;疯癫;身体

一、文献综述

苏瓷瓷是一位颇具实力的80后作家,在对现代人精神痛苦的挖掘与表现上颇具逸才。然而其创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又没能做到像张爱玲一般出手即名垂青史,因此学界对她的关注较少。相关研究成果可一手尽数。加之苏瓷瓷作品的特点极其鲜明,阴冷的色调、怪异的角色、疯癫的痴狂一下子就牢牢抓住了众多学者的眼睛。这导致了研究苏瓷瓷文献观点的高度重合。

首先是苏瓷瓷笔下对于人类精神灰暗地带的描写。这位在精神病院中工作过的作家,孜孜不倦地描绘着这一“放逐岛”上的面貌与扭曲。即使脱离了精神病院这一背景设置,苏瓷瓷笔下的人物总是正常环境中的非正常人。苏瓷瓷并没有仅仅停留于对于疯癫的描写,透过她的描写我们能够看到一种对于异端者的悲悯与反抗的呼喊,甚至含有对理性压抑扼杀疯癫的发誓。加之,她的作品总是以异端者的第一视角展开观察,这就导致了正常与不正常的倒置。这很显然是苏瓷瓷想要达到的写作目的之一。在超过百分之三十的文献中,研究者都将苏瓷瓷笔下正常与不正常的互相确证作为自己的论述重点之一。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吴艳《让幽暗变得透明》。这篇脱胎于报纸散文的评论文章,从福柯的疯癫观切入,全文的中心观点就是苏瓷瓷笔下理性与疯癫的合二为一。在杨雪对《李丽妮,快跑》这部短篇小说的评论中,理性与疯癫的反转是其论述的第一大要点。在马英这篇对苏瓷瓷的整体创作进行评价的《苏瓷瓷小说论》中,她高度评价了苏瓷瓷作品使正常人意识到自己内部疯狂因子的特质。这实际上就是对正常与不正常反转的转换性书写。

而有程晓毅的《苏瓷瓷小说中的精神病院》另辟蹊径抓住精神病院这一在苏瓷瓷作品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地点,挖掘其对苏瓷瓷小说特殊风貌建构的作用。作者虽然有敏锐的眼光却未系统地论述自己的观点,只是写下了自己的灵光一现,只是粗糙的璞玉还有待打磨。况且精神病院与苏瓷瓷笔下的疯癫无法剥离,因此这篇文章也无可避免地在理性与疯癫的关系中论述过多。

毫无疑问这些学者都抓住了苏瓷瓷作品的显著特点,立足于一个作家的显著特点进行挖掘是我们进行作家作品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然而观点的高度相似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不论是从个人文章品质的考虑出发,还是立足于学界优良生态的建造,在撰写作家评论时我们都应当尽量避免观点的重复,力图寻找崭新的视角或者进行更加深刻的意义追寻。这也有利于对一个作家完整价值的挖掘与发现。

确有学者力图突破已有观点,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这位湖北文坛的新锐。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彭松乔的《网络生态与作家成长——苏瓷瓷创作道路探析》和黄江苏的《与虚无和好——苏瓷瓷论》。彭松乔细致地考证了苏瓷瓷一步步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苏瓷瓷在网络论坛上发表的诗歌被发掘,从而被开掘出了文学创作的才能。彭松乔敏锐地指出了在当今时代网络在新生文学力量冒头与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然而与其说彭松乔是在研究苏瓷瓷的创作道路,我们可以在他的字里行间看到他眼光的发散。显然苏瓷瓷的创作道路只是他的一个媒介,网络的作用才是他真正想要强调的。虽然这篇论文的研究视角异常新颖,但是对于苏瓷瓷本身的挖掘并不是作者的探讨重点。而黄江苏的这篇论文实打实地从另一种角度解读了苏瓷瓷的文本世界。《与虚无和好——苏瓷瓷论》此文力图透过文本进入到苏瓷瓷的情感世界,深入苏瓷瓷在写作这些作品时的喜怒哀乐以及与虚无的对抗。黄江苏从苏瓷瓷对爱情的态度出发,发现了苏瓷瓷在对人类感情近乎绝望的黑暗中仍然抱有对爱情的极度渴望。因此苏瓷瓷的世界是虚无与爱并存的。这一说法也解释了苏瓷瓷为何后期创作尖锐减少,因为虚无是苏瓷瓷写作的重要动力。而苏瓷瓷并没有堕入完全的虚无,对爱情的执着使得苏瓷瓷一步步走出了虚无。但这也成为黄江苏判断苏瓷瓷价值的另一视角。苏瓷瓷倘若能够继续创作,描写她战胜虚无的经验将会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治愈气息。最后,黄江苏高度概括了苏瓷瓷的创作价值——描写出平淡生活中人们的精神苦难。这可以说是对以上大多数研究成果价值的总结。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