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银行综合经营状况的研究比较文献综述

 2022-09-01 22:06:39

我国上市银行综合经营状况的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如何评估银行业企业价值。银行作为金融界的中流砥柱,对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银行价值的对比达到对宏观和微观经济的借鉴意义。本文在奠定了与商业银行、企业价值评估和因子模型的相关理论基础之后,选取了24家上市银行2016年财务指标的数据并建立相关的指标体系。最后通过因子分析法对企业价值进行排名,并得出相关的结论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因子分析法; 商业银行; 企业价值评估

一、文献综述

一直以来,学术界和实业界对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评价体系研究层出不穷,这方面研究不断促进企业从财务、运营、流动性等方面改善企业治理结构,进而提升企业相关的竞争力。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的一种,其自身拥有的融资功能、信用担保等特殊性使得对银行的绩效评价不同于一般企业。而也正是其特殊性,评价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研究其绩效的影响因素在国内外的研究中一直是业内热点。即便对于银行的综合经营状况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随着银行的新业态发展和新兴产业的交互作用等等,不断有学者在评价银行绩效方面补充新的理论方法,因此梳理银行经营状况的学术发展历程,总结今年来较为新颖和具有创造性的学术成果,对我们今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关于银行综合经营状况的研究方法有多种,最早的评价方法是亚历山大·沃尔提出的评价银行财务状况的方法,该方法此后被命名为沃尔分析法。基于财务指标的杜邦分析法至今为止仍然是重要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杜邦分析法利用几种主要的财务比率之间的关系来综合地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净资产收益率逐级分解为多项财务比率乘积,这样有助于深入分析比较企业经营业绩。。在20世纪90年代,Kaplan和Norton发明了平衡记分卡来作为绩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种体系较为科学。英国的《银行家》杂志通过建立规模、实力、利润、经营状况、国际清算资本充足率、稳健性和不良贷款率等七大评估指标对世界1000家银行的综合经营状况进行了综合比较和排名,其结果在当时被学术界所接受。随后,随着多元统计分析的发展,基于数据包络分析、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的研究层出不穷,更为严谨和全面的测度方法开始普及。Grabowski(1993)运用DEA研究了银行及其控股公司的效率。Chang(2006)利用“灰色系统理论”来研究银行财务绩效和关系属性。Jelena(2012)等人则采用层次分析法考核银行绩效,该方法在考核银行绩效方面有着很强的实用价值。但是由于银行的指标体系复杂,而评价结果往往又要求评价方法能够直观简洁表现银行的经营状况。因此,不论是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因子分析法都被大量得应用到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研究当中。

因子分析法的思想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C.E.斯皮尔曼提出。他发现学生的各科成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有一门科目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其他科目的成绩也相对优秀,从而我们能推想是否存在某些潜在的共性因子,或者各指标之间有一些共同的变量影响学生成绩。后来由Thurston在1931年首次正式提出该方法并广泛运用于多个领域。何晓群(2011)将因子分析法概括为多元统计方法的分支,也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它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法能将现实生活中许多相关性并不明确的因素量化,从而将这些因素被纳入评价某一事物的总体评价当中。因此因子分析法在实际中有许多的应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