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权在高校学校社会工作运用研究文献综述

 2022-09-05 15:58:33

增权理高校学校社会工作运用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与传统学校工作相比,增权理论下的学校社会工作以反实证主义为基础,更加注重案主自身的潜能与自我发展,实现了对传统学校社会工作理论的超越。本文将从增权理论的内容,增权理论与传统社会工作打的比较,以及增权理论在学校社会工作里的实践来展开讨论。

关键词:增权 传统学校社会工作 学生潜能 无权状态

一、增权理论的内容

(一)增权的基本内容

社会工作中的增权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巴巴拉所罗门出版的《黑人增权: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一书,随后,增权理论迅速被引论为社会工作的主题之一。其中,增权(empowerment)是和权力(power)及无权(power-lessness)三方面,正如陈树强说的“增权”(empowerment)是和“权力”(power)及“无权”(powerlessness)密切相关的,要想了解增权的概念,首先必须了解权力和无权的概念,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1]

而在对增权进行定义前,我们首先要了解权力的定义。陈树强总结了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认为:“所谓权力,不外乎是指人们所拥有的能力。但这种能力不仅表现为一种客观的存在,而且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亦即权力感。正是这种权力感可以增进人们的自我概念、自尊、尊严感及重要感。”[2]而关于增权,陈树强则进一步指出:增权可以看作是一种理论和实践、一个目标或心理状态、一个发展过程、一种介入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增权并不是赋予案主权力,而是挖掘或激发案主的潜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增权的核心在于将个体本身原有的潜力和权力重新拾回,以使个体恢复与他人平等的权力状态,从而实现自身发展。

在此基础上,唐咏指出:“增权”是由权力,无权,去权构建起来的,而权能则是增权的核心概念。[3]正如陈树强进一步指出:这种能力,不但表现为一种客观的存在,而且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亦即权力感。无权也不单是指人们缺乏能力或资源,同时亦是指人们会通过一种内化过程,形成一种无权感(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无权感,使得人们指责和贬低自己,进而陷入无权的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无权与权力相对应,既指客观上缺乏与他人平等的权力,也指主观上的权力感缺失。范斌认为,个体的无权状态主要有三种形式:权—完全没有权力;弱权—有一部分权力,不足以正常获取改善生活和环境的资源;失权—原来拥有部分权力,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被剥夺或失去了权力。[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