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南京《首都计划》中的城市绿地布局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2022-07-17 20:34:44

民国南京《首都计划》中的城市绿地布局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前言

《首都计划》是第一部中国人自主规划的总体规划文本,开创了国内有计划建设城市公共绿地的先河。1927年4月18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南京进入了为期10年的近代城市建设的黄金时期。1928年定南京为特别市,同年1月成立首都建设委员会并由孙科负责,下设“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公室”,以林逸民为主任,特聘墨菲(Henry K. Murphy)、古力治(Ernest P. Goodrich)为顾问,并于1929年12月31日颁布了《首都计划》。计划提出“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吾国美术之优点”的指导方针,宏观规划学习欧美先进的规划方法,微观建筑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首都计划》不仅关系到当时的民国首都南京一地,而且引领了近代全国各地国人自主的城市规划,影响深远。

  1. 《首都计划》中城市绿地布局思想的解读

1.1中西结合的南京城市规划

《首都计划》的指导思想:提出“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吾国美术之优点”作为规划的指导方针,宏观上采纳欧美规划模式,微观上采用中国传统形式。城市空间布局以“同心圆式四面平均开展,渐成圆形之势”。明确提出避免使城市发展呈“狭长之形”,避免“一部过于繁荣,一部过于零乱”的非均衡发展。《首都计划》还在规划方法、城市设计法案、规划管理等诸多方面批判地借鉴了欧美模式,在规划理论及方法上开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实践之先河。

1.2公园系统布局与结构

公园系统是指由林荫大道联系许多公园而形成的综合网络系统,旨在系统、有效、理性地利用自然来指导城市整体的社会和空间发展。 《首都计划》中公园建设的目的在于促进市民身心健康,提高城市生活的幸福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建造南京都市的“壮丽”景观。

1927年《首都计划》规划发布之前,在南京城内已建成的公园有鼓楼公园、秦淮公园、第一公园和白鹭洲公园。在此基础上《首都计划》新增了城内公园。城外公园在现有的玄武湖公园、中山陵园基础上结合风景名胜增设城外公园。为提高公园的可达性,平均宽度在100m的林荫大道将规划建设的公园连接成网,使原本分散的公园形成一个大公园体系。

《首都计划》规划南京城区绿地由大小公园形成的绿岛与林荫大道形成的绿轴交织成城市绿网。其中面积较大的有以清凉山、五台山为主的绿地组成的城西绿色空间组团,以第一公园为主的绿地组成的城东组团,以鼓楼及其周边北极阁、鸡笼山等组成的城北组团。面积较小的有朝天宫绿地、新街口绿地、明故宫绿地与城北的社区绿地。公园绿地均以林荫大道的形式进行串联,形成“两横三纵”的绿地系统格局。林荫大道除了串联起公园绿地的作用以外,还形成了明城墙风光带与秦淮河风光带这2条兼具历史文化与自然美景的林荫大道。在南京老城区中心的中山南路、新街口绿地、中山路直至鼓楼北极阁一带,绿地形成了纵穿南京南北的城市绿色廊道。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