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社区儿童活动空间安全防控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城市社区在开放后面临犯罪率高发的危机,如何构建儿童安全防控空间引发社会各界人士的思考。国外学者提出社区安全防控相关理论。空间句法理论认为空间结构能够影响人的行为。对城市开放式社区儿童活动区安全情况进行取样研究,并于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进行相关搜索,得出目前对开放式社区内部安全性研究的文献研究量明显不足,结合社区内部弱势群体儿童开展研究亟待补充完善的结论。
关键词:开放式社区;儿童;防控空间;空间句法;CPTED理论;GIS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社区转型模式也在逐步探索中发展。开放式社区作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有效途径被正式提上日程[1]。社区单元逐步瓦解的过程中,街区制在安全防控及物业管理等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内有关研究指出,“城市病”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日渐发展,城市犯罪是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2]。开放性的街区制住宅,外来人员进出将不受控制,陌生人的频繁出没将成为社区不安定因素的主要根源[3]。而开放式社区作为我国新型社区,其在安全防控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
儿童作为社区中被动性较高的弱势群体,在面临危险时自我防卫意识不强,不能有效进行自我防范,在人员冗杂的开放式社区中,极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对象。近年来儿童在居住区内被拐骗、贩卖以及被当做人质的事件频有发生[4],现有居住区儿童安全研究更多关注于场地内部景观设施所造成的意外伤害,对于人为造成的儿童伤害研究不多。能否研究场地内部不法行为易发空间以构建一种儿童安全防控空间分析模型亟待考证。
城市开放性空间有关防控理论认为,特殊的空间结构是引发社区不安定的因素之一。CPTED理论(即通过景观设计预防犯罪理论)是关于城市街道空间犯罪预防的一种理论,经多年发展已被广泛地运用于社区规划及治安等实践中去[5]。该理论认为,合理规划和利用物质空间,可以减少不法行为的发生[6]。空间句法是通过对人类住区结构的定量分析来研究空间构成形式对人类行为影响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内容包括建筑物、聚落、城市甚至景观[7]。本文从城市空间犯罪预防相关理论入手,将对社区儿童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的客观因素进行总结梳理,找出各项防控指标对应的空间分析参数,并借助ArcGIS工具进行叠加分析,构建一种开放式社区内儿童安全防控空间的分析模型,旨在找出社区内部防控力度不足的地点,为社区内儿童的监管提供有效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有关客观环境因素对人不法行为的影响由储槐植教授首次提出并加以使用。其将引发社区不安定的背景因素概括为两方面内容:潜在的犯罪人及客观条件,客观条件又包括时间因素、空间因素、易受害人因素和防控因素[4],不同的因素对社区不安定因素的促进作用各不相同。在这4项指标中,防控因素已有长足研究背景,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其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对城市社区自发形成的“街道眼”与城市空间环境安全性关系进行了一定的探讨[8]。她指出,一个安全的社区环境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较高的自然监测力度。20世纪70年代,CPTED理论随着相关著作的问世被正式提出,该理论强调了环境或空间结构对社区防控的作用。之后建筑学家纽曼(Oscar Newman)在该理论基础上提出“可防卫空间”,并指出其4大特征:领属性(territoriality)、自然监控(surveillance)、环境印象(image)及周围环境,后期又加入出入口控制(access control)、目标强化(target hardening)及活动支持(activity support)3个要素[5]。CPTED理论发展至今,已成为城市居住区治安管理问题的重要参考之一。Tabrizi 的研究表明,富有居住区的目标加固对入室盗窃行为的影响很有限,不断强化的目标加固和社会极化只会导致心理堡垒的产生以及城市的社会和环境质量的实质性损失[11]。城市规划中常研究空间句法,它是通过对居住空间结构的定量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的一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对象包括建筑、聚落、城市乃至景观[7]。在句法原则的指导下,人们能够对城市空间进行全面深入地解析,达到空间认知与调控的目标。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