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1、质量控制的概念及现状
广义的质量是指“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的特征的总和”。工程项目的质量是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中对工程安全、使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它是在合同环境下形成的,合同条件中对工程项目的功能、使用价值及设计、施工质量的明确要求都是业主的需要,因而也都是工程项目质量的内容。建筑产品的形成过程,也是工程质量的形成过程。工程项目质量由项目范围内的所有单项工程质量及其它工程质量所构成,包括决策质量、设计量、施工质量(包括安装质量、设备质量、材料质量)和其它质量等。
王友群[1](2012)认为工程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线作业人员素质不高、材料不合规范、施工操作不标准、质量效果很难预知、工种多且相互影响等。刘龙才[2]认为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弊端主要有不注重对质量文件的管理、质量管理人员职责不明、资源管理不当、对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不够重视等。
传统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具有信息化程度较低,不支持可视化,管理上不到位,人员的质量意识薄弱,受项目成本进度目标影响,缺乏精细化管理理念,无法确保质量信息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各环节各目标无法实现集成与共享,各参加方无法实现协同沟通与配合等缺点。项目质量控制一般有影响质量的因素较多、质量易变异、检验不能解体拆卸、要受到成本进度等其他项目目标的制约,局限性大等特点。
2、BIM技术概述及发展现状
BIM中文名为建筑信息模型。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本世纪初我国开始引入这一技术模型,将其应用于工程建设事业,经过十几年的运用,实践证明BIM在工程建设施工与质量管理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BIM具有以下方面特征:第一,属于一个信息模型,具有多维度功能。能够有效地采集、辨认、转换、储存、传输、检索、核查、分析信息,更重要的是,该技术具有可视化功能,能够自主产生工程构件结构与数据信息。同时,BIM能够被用在工程建设施工的整个过程中,从工程立项、设计、施工,再到实际运行、竣工等都可以依赖BIM来完成,在确保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成本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BIM的运行体现出协同、协作的性质,其中包含了一系列软件系统,能够发挥多方面的功能,支持整个工程系统的高效运行。
众多学者对BIM的研究集中在建立建筑信息化系统、建筑信息化协同管理平台、虚拟可视化4D建筑信息模型、基于4D模型的进度管理系统、基于4D模型的造价管理系统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有关BIM的研究相对偏向理论,对具体的实践应用较少。国外的研究理论已成熟、实践经验丰富、应用领域广泛,可以为国内BIM的应用以借鉴和指导。我国的BIM理念及技术到目前为止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多专业协调集成管理、全寿命周期管理、普遍应用还有相当大的距离。BIM在实践中落地,必须有符合其要求的质量管理流程,提高人员素质是重中之重,BIM的质量管理体系研究较少。
目前而言,国内的BIM技术还相对落后,对BIM技术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国内学者对BIM相关技术的研究暂时还停留在纸面上,并没有真正投入到实践中。但是,随着近些年国内对于BIM认识的逐步上升,在设计层面上,率先开始了一场以BIM技术为内容的建筑信息化革命。在建筑设计院中,已经逐步推进以Revit系列软件为主要工具的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使得目前实务中常见的“决策者看不懂图纸,建设过程中发现不满,导致返工或成本增加”的情境出现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与此同步,斯维尔、广联达等国内相关软件公司,吸取Autodesk等国外公司先进技术的经验,针对中国国情和相关法律法规,开发出一系列适合国内施工现场的BIM系列软件,并在特地单位工程中进行试点,利用反馈的信息对原本的软件进行修正,以求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