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PGA的HDB3通信系统设计文献综述

 2023-04-29 14:27:29

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一、发展历史现代信息论的奠基人香农(Shannon)的《通信的数学理论》在1948年面世,这预示着信息与编码理论正式走入人们的视野。

根据香农定理,加大信号噪声比或在信号编码中加入纠错码是唯一的两种使得信号在一个带宽确定同时存在噪声的信道中传输的方法。

Shannon明确了信道编码技术的研究方向,极大地推进了信道编码技术的发展。

但是,虽然Shannon指出了在有噪声的信道中实现信号传输的理论,却没有说明应该如何去具体实现。

1949年,信道编码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实现了巨大的突破,汉明(R.Hamming)和格雷(M.Golay)提出了第一个使用差错控制编码的方案。

该码可以在7个比特中发现单个比特的错误,但是汉明码拥有较为低的编码效率,于是,M.Golay针改进了汉明码的缺点,提出了格雷码,格雷码任意两组相邻的数之间只有一位不同,这使得它在传输过程中引起的误差较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信息编码技术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卷积码就是这个时期内被提出的,与上一时期的格雷码相比,它取得了近2dB的编码增益,卷积码的发明,又极大地提升了无线通信的性能,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信道编码技术的发展畅通无阻,直到进入了瓶颈期。

1967年,Viterbi译码算法被提出,这又进一步提高了卷积码译码的速度和效率。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信道编码进入了第三个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里,人们将编码频带和抗干扰能力又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始终无法克服编码性能和香农极限存在的2~3个dB的差距。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