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噪声作业人员听力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职业性听力损伤是现阶段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职业性疾病之一,也是我国常见的职业病之一。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杭州市噪声作业人员与日俱增。作业人员受到长期持续性噪声刺激,可使流经耳内听觉细胞和听神经的血流量减少,引发缓慢进行的、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的感音性听力损失,严重者会发生职业性噪声聋。听力损失危害严重,对个体各个方面均有显著影响,包括人际沟通、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系统对噪声作业人员的听力损失危险因素进行连续监测,关注噪声作业人员的听力损伤状况,为企业与相关监管部门科学有效地制定职业病防治与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关键词:听力损伤; 高频听力; 噪声作业;语频听力;
一、文献综述
噪声广泛存在于工作环境中,我国企业工人听力损伤发生率越来越高。生产性噪声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所产生的噪声。听力损失是人耳听觉敏感度下降的病理改变,包括轻到重度的听力下降和耳聋[1]。成人中听力损失超过40分贝(dB)或儿童中超过30分贝(dB)称之为听力残疾[2]。职业性听力损伤(包括职业性噪声聋)一般是指长期接触生产性噪声所致的以耳蜗病变为主的感音性听觉损伤,为不可逆的听觉损伤。当作业人员受到长期持续性噪声刺激,可使流经耳内听觉细胞和听神经的血流量减少,引发缓慢进行的、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的感音性听力损失,严重者会发生职业性噪声聋[3]。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听力残疾人数在1985年为4.2万,1995年为1.2亿,2001年增加到了2.5亿,2011年高达3.6亿[4]。目前,全球约10%的人口罹患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其中5%的人口(3.6亿~5.38亿)患有听力残疾,中到重度听力残疾人数达1.24亿,其中1.08亿人在发展中国家,以亚太、东亚地区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患病人数最多[5]。美国开展的研究发现,在45岁以上人群中,听力损失平均发生率为45.9%,其中45-59岁人群为20.6%,60-69岁为43.6%,70-79岁为66.0%,80岁以上为90%。WHO的最新报告指出,由于不合理应用个人音频设备(包括使用智能手机)以及娱乐场所如夜总会、酒吧和体育场所中的过度噪音损害,全球有11亿的年轻人面临着听力损失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87年就建立了预防耳聋和减少听力损失项目,并在发展中国家作了大量工作。在我国,各类听力残疾人口总数达2780万,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6]。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调查数据显示,从1987年到2006年,我国单纯听力残疾人数从1770万增加到了2004万,占全国各类残疾总数的24.16%,居所调查的各类残疾的第二位[7]。有专家预测,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噪声污染及生活方式改变,到2050年我国听力残疾人数将达到5438万,听力损失是近几十年上升幅度最大的残疾类型,已经成为我国全社会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8]。
国外研究者通过开展大量基于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和历史性队列研究,已证实听力损失与高血胆固醇[9,10]、中心性肥胖[11]、血糖控制[11]不佳等有关。生活行为方式方面,吸烟与听力损失的关系均被多项病例对照研究[12]和队列研究[13]结果证实。有一项以男性为研究对象的前瞻性队列研究[14]还发现,曾经吸烟也是男性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健康的饮食行为习惯也被多项研究证实是听力损失的保护因素,在有关饮酒和听力损失的关系上,一项日本人的研究[15]发现饮酒是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