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阜阳市为例文献综述

 2022-11-18 15:48:28

文献综述

  1. 国外失地农民研究

国外学者对土地政策、农民权益、土地所有权、土地利用等方面有大量研究。戈德伯格指出土地利用控制的中心任务是保护土地价值免受外部不利因素的侵害。温格特(2007)强调了宪法对土地财产权保护的重要意义、土地政策上的公民参与等有关重要问题。Kironde(2002)认为政府通过给予失地农民以极低或零补偿而征用土地,势必导致许多失地农民无地耕种和生活贫困。Berry(2001)认为土地产权和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将会导致经济运行的扭曲,加快穷人财富向富人的转移,加剧整个社会的不公平;而明确、公平和合理的土地产权将会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相应技术的进步,刺激对土地的投资,增加土地交易机会,减少贫穷,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在“主权在民”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的指导下,外国学者对失地农民的研究注重对农民权益的保护和土地控制以及土地利用上,这对我国理论研究和实践层面都有有益的启示。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一)失地农民问题成因

刘晓霞和周军(2012)认为,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成因是城乡二元结构,二元结构制约失地农民市民化并且导致失地农民低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根源方面则是土地产权制度和征地制度不完善;经济方面是现有的补偿安置方式单一,难以维持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文化上则是城乡文化适应滞后和农民自身素质限制。姜太碧(2005)等人则认为国家现行土地征用法规的有关规定不合理,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水平太低,没有为失地农民解决就业和社会保障预留足够的政策空间,对征地补偿费分配不规范等。

笔者认为失地农民问题具有历史性和具体性,深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应该在深刻全面把握其成因的基础进行分析,在宏观把握整体方面成因的基础上,联系各地不同情况,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二)失地农民现状

王顺喜(2009)指出,农民失地后衍生出大量富余劳动力,土地征用前、后相比,失地农户的人均纯收入总体水平有所下降,低收入户增加,失地农民面临择业难、生活保障难以及心理上适应难等诸多问题。

王慧博(2008)认为失地农民群体受到了来自社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市场就业、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的排斥,这些排斥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对失地农民群体的排斥机制,导致这一群体成为新的弱势群体。

吴丽(2009)通过分析得出失地农民的总体幸福感水平、生活满意度、生活质量指数评价,结果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对于失地农民的现状,不同地区由于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状况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总的来说要从物质和精神层面进行把握。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