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
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运输生产所需的各类物资大都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由于市场竞争企业为压库增效合理利用资金,故实施零库存储备法已成为各物资部门加强物资管理所追求的重要目标。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零库存管理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实施合理库存策略,已成为物资部门实现零库存储备的重要问题。
零库存(ZeroInventory)是一种特殊的库存概念,零库存并不是等于不要储备和没有储备。日本丰田生产方式创始人大野耐一1953创造了一种高质量,低库存的生产方式,该模式的理想目标是对企业存货进行零库存管理或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管理。所谓的零库存,是指物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等)在采购、生产、销售、配送等一个或几个经营环节中,不以仓库存储的形式存在,而均是处于周转的状态。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实施准时制(JIT,Justintime)生产,在管理手段上采用看板管理、单元化生产等技术实行拉式生产(PullManufacturing),以实现在生产过程中基本上没有积压的原材料和半成品,提高了相关生产活动的管理效率,同时也使公司有更多的资金作为运转来活化企业。此后,零库存不仅应用在生产过程中,而且延伸到原材料供应、物流配送、产成品销售等各个环节。
虽然传统的仓储管理给企业带来了一系列好处,如:可以避免缺货,保障向客户提供应对各种意外变化;保证生产与经营过程的连续进行;缩短供货周期;应对产品季节性需求波动;通过价格投机获取利润。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仓储占用大量资金,增加库存利息支出,为仓储而发生的不动产投资增大等,更有甚者可能会掩盖企业的管理缺陷,不利于责任明确以及提高管理水平。而与此同时,生产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对企业降低成本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因而“零库存”作为一个新的降低成本和提高管理水平的方式便应运而生。国内学者对于零库存大体持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持怀疑态度,认为零库存存在一定的风险,另外一些学者则特支持观点,认为零库存能够为企业到来收益。
对零库存持怀疑态度的学者主要认为零库存是一种理想的状念,在我国企业现有的生产条件下,追求零库存存在着一定的风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是否采用零库存应该根据行业的具体情况来综合考虑。例如,缪青2002年在《零库存,硬币的两面》中指出零库存在帮助企业获得效益和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实施成本和管理上的难点。王灯2006年在《“零库存”近在思尺,还是远在天涯》中指出准确预测是做到零库存的核心,但是没有哪家企业能够做到百分百准确的预测。朱文英,马天山2009年在《零库存管理理论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中指出零库存并不适合于任何一个行业。
对零库存持支持态度的学者主要认为零库存能够降低成本,消除浪费,并且很多学者针对实施零库存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万清生2003年在《从“零库存”中索取第三利润》中通过新钢公司的库存纪实指出零库存能够降低物质库存,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为企业创造利润。刘胜军2009年在《精益“一个流”》中认为库存是“工厂的毒品”。李艳丽2003年在《日本企业,库存管理及对我国企业的启示》中通过选取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日本企业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发现这些都持有一定量的库存,但她对持有库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如果我国企业能重视这些影响因素,将能够大大提高我国企业的库存管理水平。
代帆,王中昊2007年在《零库存”优劣的探索-有关库存优化的数理分析》中用数学方法对“零库存”进行描述,指出“零库存”有着自己的行业属性,企业不应该把零库存作为自己盲目追求的“圣经”或“宝典”,企业应该把实现效率最高,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自身发展的核心目标,结合自己的行业特征,合理化的安排库存。
海尔集团张瑞敏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谈到:在海尔的发展过程中,将始终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市场链为纽带,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通过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和用户资源,逐步向“零存货、零背运资本和(与用户)零距离”的终极目标迈进。
目前零库存管理在我国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没有形成有效目标成本指标体系;成本核算方式不当;单纯模仿先进的管理方式,缺乏创新和调整等。
2.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