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形象感知的文献综述
摘要:由于旅游业的蓬勃大战和旅游目的地之间日益加剧的竞争,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引起了国内外旅游研究者和营销者的极大兴趣。旅游形象作为旅游管理重要研究分支,影响着旅游者感知、决策行为,引导着目的地管理、营销模式。文章以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旅游感知形象类型、行为模式、旅游形象及策划设计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旅游形象感知; 研究综述;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旅游者
一、文献综述
(一)、旅游形象感知的研究现状及其主要成果
1、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相关旅游形象感知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丘美焰(1987)在其《简析我国的旅游形象》一文中首次研究旅游形象问题。近年来,在吸取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拓展了旅游形象感知的理论领域,特别对旅游形象设计的概念,内涵和营销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实证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苗学玲(2004)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梳理了1994-2003年国内旅游形象研究进程。文春艳(2006)等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地回顾了旅游形象内涵、形象因子、运行原理等,并探索了发展趋势。李蕾蕾(1999)认为旅游者对旅游地形象的感知,除了包括对旅游地所在地理环境实体外,还包括对当地人文社会的抽象感知,旅游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旅游者关于目的地印象的定量评价指标。并且研究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形成,并将其阐述为依照地域空间等级层次展开的认知链过程。宋章海(2000)提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可感知性与不可感知性的概念,从旅游学的角度将影响因素分为旅游吸引物分子、文化因子和相关附属因子等,并且指出如果这些评价因子与旅游者感知中的形象大致相符,旅游者会感到“满意”,繁殖则表现为失望。王家骏(1997)认为,如果旅游形象感知形象和旅游者的期望和偏好之间差异性越大,潜在旅游者选择的可能性越小,而同一性越大,中选几率会增大。姚长宏(2012)基于“人-地”关系理论,构建了旅游形象感知体系,将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主体划分为本地居民、服务介体、现实游客和潜在游客;感知客体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感知过程分为实地直接感知、被动间接和主动间接感知三种类型。刘力(2013)研究发现目的地形象的认知维度显著影响情感维度,两者共同决定了目的地整体形象,但情感形象对整体形象的影响要大于认知形象对整体形象的影响。研究方法上张珍珍(2014)等人以西安旅游形象感知为例,得出网络文本分析法与传统问卷调查法这二者数据呈现出相对一致性,论证了网络文本数据在研究城市感知形象方面具有可靠性与代表性。徐锦雅(2017)以扎根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和IPA分析法对漓江景区影响游客满意度的11个主要范畴展开了评价,并提出相应对策。李春萍(2017)将网络文本法运用到国内外游客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差异研究中,从文化维度阐释其感知产生差异的机理,提出相应营销策略。
2、国外研究现状: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旅游民宿的游客满意度研究—以乌镇西栅为例文献综述
- 公共图书馆文化休闲服务需求研究文献综述
- 体验经济背景下遗址公园创新发展模式探究——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例文献综述
- “一带一路”倡议下跨国文化旅游合作研究:以**为例文献综述
- 文旅融合背景下游客对博物馆旅游发展的感知研究 ——以浙江省博物馆为例文献综述
- 疫情背景下旅游安全问题的现状与对策——以杭州市疫情防控为例文献综述
- 美食类自媒体短视频对游客乡村旅游意向的影响——以“滇西小哥”为例文献综述
-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闲置公共空间文旅化利用——基于多案例的分析文献综述
- 体验视角下环保实验类星巴克产品的游客消费动机研究文献综述
- 江南特色小镇民俗和现代产业二元素融创途径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