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分级诊疗体系中医院服务人员激励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10 00:44:51

1.立题依据1.1选题背景从2009年国家医改新政策出台,特别是在2016年国务院十三五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中,提出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同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共5项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以期形成就医新局面[1]。

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 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 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2]。

分级诊疗制度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核心制度和一个重要突破口,对于中国的卫生事业发展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医护人员是落实这项制度的关键要素,医生是医院人力资本的核心要素,医生队伍的规模大小、素质高低、服务态度的优劣都将直接影响一个医院的兴衰成败,更将影响到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好坏。

医护人员对于分级诊疗制度政策的认知态度对就诊患者的认知与举措有最直接的影响,对整个政策的落实与不断改进至关重要。

但是目前在制度推进过程中存在大医院医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导致制度运转不良。

大医院的医生不堪重负,他们不仅承担科研教学任务,还有下基层指导的任务,繁重的工作以及刺激不足的薪酬待遇等等使三级医院的医生动力不足,出现懈怠、往私立医院或国外流失等现象。

医务人员激励机制在历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医务人员积极性的调动和完善成为医院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关注点。

2008年卫生部明确将建立激励和奖惩制度,完善医院奖金分配综合目标考核机制纳入人力资源评价指标中;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