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烟酰-6-硝基-2-(吡啶-3-)4H-色圆酮-4-酮衍生物的合成文献综述

 2023-01-14 19:36:15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提供的新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新增约1410万例癌症病例,癌症死亡人数达820万。该机构上月12日启动了有关全球癌症状况的最新数据库,名为2012年全球肿瘤流行病统计数据,提供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28种癌症的相关数据。该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最常见癌症依次为肺癌、乳腺癌和结肠直肠癌,最主要致死癌症为肺癌、肝癌和胃癌。该机构根据现有数据预计,由于世界人口增长和老龄化,到2025年前,全球每年新增癌症病例数将高达1930万例。

癌症的特点包括生物功能多步发展中的六个,它们包括维持增殖信号,解除增长抑制,抵抗细胞死亡,细胞无限分裂,诱导血管生成,激活入侵和转移。虽然癌症的研究已经取得巨大的进步,但仍有需要发展新的治疗技术。[1]

自古以来,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体验,在大然药物的鉴别和应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全世界人们儿千年来得以繁衍吕盛的重要因素。天然药物来自植物动物矿物和微生物,其中植物是抗癌药来源的重要资源,其资源十分丰富,世界上至少有25000种植物,研究发现,其中1000多种具有抗癌作用,成为肿瘤化疗药物的主要来源,1960年以来,通过美国FDA的抗癌药中50%来源于大然资源,目前,由于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和人们认识到回归人自然的重要性,大然药物在肿瘤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天然药物之所以能够防病治病,其物质基础是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国内外科研人员己从大然药物提取物发现大量具有显著生理或药理活性的化合物,其中许多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癌活性,这些化合物的活性与其结构有关。

天然产物是进行新药研发的重要来源。但大多数天然产物在植物中含量低,分离纯化难度大,再加上自然资源的及其有限因而阻碍了其直接开发成新药;有些成分活性不够强或毒副作用大也不能进行新药开发。在1981-2010年的30年间,美国FDA批准的小分子新药中天然化合物仅占到6%,其余94%则是天然产物的衍生物或者合成药物。所以,以天然产物为先导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和优化,进而蹄选出高效低毒的药效物质是发现和研制新药的有效手段。

黄酮类化合物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具有多样的生物活性。许多蔬菜、水果和药用植物中都含有此类成分。如黄零、槐花、沙棘、甘草等中药中就有多种黄酮类成分,有些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含黄酮类化合物的食物可以用来治疗疾病。比如发现服用蜂蜜后可以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在皮肤、牙銀和咽喉等炎症处擦抹蜂蜜或蜂胶可以使炎症很快痊愈。上世纪20年代,国外将槲皮素[1]用于临床,这样使黄酮类化合物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目前,有许多黄酮类药物已经被用于临床。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合成药物乙氧黄酮(立可定,Recordil),具有明显的扩冠作用,用于临床治疗慢性冠脉机能不全、心绞痛等。黄酮呢酷在临床上用于下尿路感染性和梗阻性疾病、下尿路器械检查后或手术后尿道综合症等。然而很多黄酮类化合物溶解性能较差、生物利用度不高、生物活性不够强,这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如果以黄酮类化合物作为先导,对其进行结构修饰,研究结构与其活性之间的关系。通过活性优化就有可能发现活性更好、具有药用开发前景的化合物。因此,设计和合成结构多样性黄酮类化合物库就显得非常必要。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最初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2-phenylchromone)类化合物,大多数具有颜色。在植物体内黄酮类主要以与糖结合成苷的形式存在,有一部分则是以苷元存在。天然黄酮由于母核上通常有-OH、-OCH3、-CH3等助色团取代,因此该类化合物常显黄色。且结构中1-位氧原子含有孤对电子,可以和强酸形成佯盐而使黄酮显示弱碱性,所以黄酮也被称之为黄碱素类化合物。

从广义上来讲,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苯环(A环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链(C6-C3-C6)相连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依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的连接位置(2-位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成环可将主要黄酮类化合物分为黄酮(flavones)、黄酮醇(flavonols)、异黄酮(isoflavones)、查耳酮(chalcone)、花色素(anthocyanidins)以及黄焼酮(Havanones)等大约16种类别。其中黄酮醇类最为常见,数目最多,约占总数的1/3。其次是黄酮类,约占总数的1/4。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很快。2001至2008年的八年间,就有2600多种黄酮结构得到了鉴定,每年新增黄酮300多种,其中有许多是全合成或半合成的。新的黄酮类化合物仍然不断被发现。

化学和药物化学工作者对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和衍生化,并对其抗肿瘤活性构效关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例如孙逊等[3]利用Mannich反应在黄零苷元(baicalein)A环的C-8上进行化学修饰,合成了11个Mannich碱衍生物并以蛋白激酶C(PKC)为作用祀点进行抗肿瘤活性蹄选,结果显示此类Mannich碱衍生物显示出较强的抗PKC的活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对黄酮-8-乙酸(FAA)和黄酮L86的抗癌活性进行了深入研究[4],结果表明黄酮-8-乙酸和黄酮L86对几乎所有的实体瘤都有活性。用FAA后,可明显引起肿瘤缩小或生长延迟,几乎所有的实体瘤都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即便是对大多数抗癌药都有抗药性的结肠癌,也对FAA和黄酮L86显示高度敏感性。虽然临床实验疗效不佳,但作为抗癌药新型先导物,使人们对黄酮类化合物抗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和希望。在此基础上,Dauzonne等[5]继续对黄酮母核衍生化,合成了一系列3-氨基取代黄酮和3-硝基取代黄酮类化合物。测定了抗癌细胞增殖和抑制氨基肽酶(APN/CD13)的活性。结果显示,黄酮-8-乙酸及其衍生物的抗癌活性显著强于其它,与天然抗癌药物苯丁抑制素相比,2,3-二确基-8-乙酸黄酮能明显抑制APN/CD1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