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颗粒聚积协迫下苦草根际泥水界面磷交换特征变化文献综述

 2023-02-10 00:47:22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我国拥有的淡水湖泊数量较多,其中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数量约为900个。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湖泊在生活保障和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以太湖为例,不仅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取水地,更是全国水产养殖中的佼佼者。

然而,仅仅在大规模养殖的20年后,20世纪80年代的太湖便以湖区富营养化闻名,此后十数年间,在各种治理手段干预下,整体水环境仍然未有明显好转,蓝藻水华更是时时爆发,不仅对湖区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也威胁着周围居民的饮水安全。

太湖由草型湖泊向藻型湖泊的转变,可看作全国大大小小淡水湖泊水质变化的一个缩影,这体现出淡水湖泊作为较为脆弱的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干预(围湖造田、工业排污、过度捕捞、施用化肥)下,已经进入了以富营养化为重要表征的退化进程,不管是从短期的水产养殖角度,还是从长期的生态稳定角度来看,淡水湖泊的退化演变都是极为不利的。

而在长期的富营养化过程中,淡水湖泊所面临的威胁不仅仅局限于外部输入,更要警惕内部污染源也就是底泥的释放。

湖泊底泥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可作为氮磷等营养盐的沉积库,在外部输入源得到控制后仍然源源不断的向湖泊释放营养盐,使得湖泊在采取输入负荷管控措施后的很长时间内,富营养化问题仍时时复发,条件适宜时还会出现水华,造成严重水体污染和生态系统失衡。

所以近年来,关于湖泊底泥这一过渡带的研究从未间断,沉积物与水体界面之间的营养物质、重金属离子以及难降解组分的交换平衡也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借助水生植物干预修复湖泊的想法也得到广泛认可。

夏季,温度较高的富营养化水体中,作为优势物种的蓝藻不仅能与水生植物争夺水体中的溶解氧和阳光,少数物种还会产生藻毒素进一步挤压水生植物的生存空间。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