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1.生物表面活性剂
生物表面活性剂(biosurfactant,BS)主要是由细菌或真菌代谢产生的具有表面活性的胞外产物,由1个或多个亲水性和疏水性基团组成,亲水基主要包括酯,羟基,肽,磷酸基团等。根据分子量大小的不同,生物表面活性剂可分为小分子量和大分子量生物表面活性剂,其中,又以小分子BS研究的更为广泛,例如:糖脂类,脂肽类和磷脂类等[1]。相比于传统的化学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以下诸多优势,例如:
(1)更强的表/界面活性:亲水、亲油两性基团的种类和数量繁多,因此具有更强的表面活性。
(2)环境更加友好:生物表面活性剂大多易被生物降解,同时具有低/无毒性、无刺激等优点,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更小。
(3)应用更为灵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较合成的化学表面活性剂而言更为复杂多样,因此在油、水两相间的使用更为灵活,同时更具普适性,对于界面之间的性状的改变则更为有效。
(4)耐苛刻条件:在极端的温度、pH以及高盐度等条件下,生物表面活性剂大多依然能很好地保持其优越的表面活性。
其中,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由于其高产量得到广泛研究,具有乳化、分散、增溶、发泡、渗透、润湿等功能[2]。其中,槐糖脂(sophorolipid)是一类目前产量最高的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3],具有一系列优良的性质。国际上对槐糖脂的有关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已开展多年,国内虽然进行了有关研究,但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4]。其面临着生产成本高、产率较低、产物分离较为困难等问题。因此,如何建立高效的槐糖脂发酵生产工艺、优化培养条件以及建立高效的分离工艺,成为进一步促进槐糖脂工业化生产的关键。
2.生物表面活性剂槐糖脂概述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