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产毒黄曲霉菌株的筛选鉴定及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07 10:02:33

防治中药材黄曲霉毒素污染的

生防菌剂的研制

摘要: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有毒物质,广泛存在于中药材中,严重影响中药材的安全和质量。本文详细总结了黄曲霉毒素的特点性质并拟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进行防治。实验前期已通过鉴定获得一批疑似不产毒菌株,本次实验主要在分子水平上分析不产毒菌株的不产毒机制,最终获得生防菌,为防治中药材黄曲霉毒素污染提供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药材; 黄曲霉毒素; 不产毒菌株; 分子水平的研究; 生防菌

一、文献综述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等产生的一类具有强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次生代谢产物[1]。该毒素对人体危害极大,尤其对肝脏损伤严重,严重威胁了人类与动物的生命安全。黄曲霉毒素普遍存在于药材、谷物、坚果、棉籽以及动物饲料相关的产品中。目前我国中药上有关AFT的污染状况不容忽视,严重影响药材品质、危害人体健康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造成中药的治病功能转变为“致病”。因此,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1 黄曲霉毒素的发现历史

1960年6~8月间,英国各个养殖场约10万只火鸡患不知名疾病突发性死亡。由于未能查明病因,这种疾病被称为“火鸡的X病”。现已证明这种疾病与从巴西进口的花生饼粉有关。1961年科学家从这种花生饼粉中培养分离出了一种霉菌,经鉴定为黄曲霉。黄曲霉产生的有毒代谢物质造成了火鸡的大量迅速死亡,这种有毒代谢物被命名为黄曲霉毒素。至此,人类开始对黄曲霉毒素及黄曲霉毒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2,3]

早在1992年,Dorner等就已经提出将不产毒的寄生曲霉菌株播撒在花生生长的土壤中能够使花生黄曲霉毒素含量降低83 % ~ 85 %[4]。同样,在土壤中引入不产毒的黄曲霉菌株也可以降低棉花种子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