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原生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文献综述
摘要:原生动物群落一旦发生变化,就说明水体环境发生了某些变化,这可以很好地评价水质。因此,原生动物在水域环境中,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传递和调控能量,而且作用明显;另一方面可以反应水环境的污染情况,可作为评价水质的生态学指标。利用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的演替规律监测水质变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关键词:原生动物; 水体生态; 水质监测;相关性
一、文献综述
原生动物是微型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它们在食物网中占据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营养等级。原生动物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既能以细菌、藻类为食,同时又是其他高等水生动物的食物,所以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动直接影响着水生态系统中其他水生生物的组成、分布和个体丰度。[1]另外,原生动物群落对周围水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研究原生动物群落的稳定性及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原生动物除了可以直接消耗有机物质和捕食藻类外,还可以可以吞噬细菌,从而对水体环境的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验表明,环境因素一旦改变,原生动物群落化会改变。原生动物以细菌、藻类为食,化是其他高等水生动物的食物,还能直接利用水中的有机物质,扮演着重要的角龟。在一个天然的水域体系里,水环境一旦出现污染,原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会下降。相关研究得出,原生动物在稳定状况下对环境反应敏感。研究表明,原生动物中有较高活性的过氧化氨酶,巧酶能够很好地使氨基酸和有机质等物质浓度降低。原生动物与水体融为一体,原生动物群落一旦发生变化,就说明水体环境发生了某些变化,这可以很好地评价水质。因此,原生动物在水域环境中,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传递和调控能量,而且作用明显;另一方面可以反应水环境的污染情况,可作为评价水质的生态学指标。
研究表明,个体越小、结构越简单的生物,其相对表面积越大,对周围介质的化学作用的体表保护性越不完善,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也较敏感。相比其他高等动物,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对其生存环境的变化的反应较迅速。另外,原生动物的分布不受季节和地区差异的限制。所以,原生动物可用作水质监测和评价的理想指示生物。原生动物与他们生存的水域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如果水体环境发生改变,原生动物也会做出反应,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目前国内外研究证实,由环境改变引起的许多高等生物反应发展的模型对原生动物来说同样适合[2]。环境条件的急剧变化,无论是自然条件下的环境骤变还是由有机污染或重金属引起的环境改变,都会使原生动物的群落组成、分布与功能特征发生变化。在一个自然的水域生态系统中,虽然种类有时可能相互替换,但功能之间的关系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如果出现环境污染或环境压迫,群落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种类数会减少,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会下降,随之各种结构与功能参数都会发生改变。[3]如果污染不是很严重的或非持久性的,该水域生态系统中原生动物群落会进行自我调节,最后有可能恢复到接近于原有的正常平衡状态[4]。因此,利用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的演替规律监测水质变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国际上,利用原生动物进行水质监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关原生动物的水质评价研究一直蓬勃发展。在国外,20 世纪初,德国学者 Kolkwitz 和 Marrson建立了“污水生物系统”,该系统是利用生物方法来监测水体的有机物污染程度或对有机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并经过Liebmann 等人的不断补充,日趋完善,在欧洲已经被广泛作为监测评价水污染的标准。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有很多学者利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生物指数来监测水质,并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在美国、欧盟、日本、澳洲等许多国家的水环境体系中,已经把生物监测作为水质标准监测法,在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5]国内对原生动物监测水体环境的研究起步较晚,建国以后,我国原生动物学研究才获得了比较迅速的发展,并开创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20世纪80 年代,沈韫芬引进了 PFU 原生动物群落监测新技术并加以改进与完善,发展成为我国水质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水体质量的的国家标准。沈韫芬等利用 PFU原生动物群落监测对我国河流及湖泊等水域中的原生动物群落特征、群落演替规律、优势种群的变动以PFU集群速度等进行研究,分析了水体的水环境质量及其发展趋势,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6]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