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栓塞微球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3-01-14 19:36:31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多功能栓塞微球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的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6位,病死率居第3位,每年死于的患者约有60万人。 目前,手术切除是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由于早期发现率较低,因此大部分肝癌发现时已是中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手术治疗时机,从而采取化疗手段。

但是,在全身化疗时,化疗药物分布全身肿瘤组织内药物浓度低,经常达不到足够的杀伤肿瘤细胞的药物浓度,而药物也分布全身其他脏器内。因此,全身化疗副作用大,而肿瘤组织内杀伤力又不能达到满意。为此,人们改用介入法动脉灌注给药。将导管插入到肿瘤组织附近的供血动脉内,直接从动脉灌注给药。这样,肿瘤区化疗药物的瞬时浓度大大提高,但这样做的缺点是药物很快随着血液向全身扩散,不能持续保持化疗药物在肿瘤区的高浓度。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Kato提出了化疗栓塞(Chemoembolization)的理论。基于肝肿瘤的绝大部分供血(95~99%)来自肝动脉,而正常肝脏实际上是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双重供血(70%~75 %来自门静脉,仅25%~30%来自肝动脉),鉴于此生理特征,把微导管选择性地插入肝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可使瘤区药物浓度高于全身化疗的 10~100 倍,并尽可能的保护正常肝组织。再结合使用栓塞剂使血管闭塞,切断肿瘤的营养供给,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肝脏肿瘤大多为多血供型, 因此经肝动脉治疗可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有效地杀伤肝癌而对正常肝组织只有相对较少影响。

过去常常用明胶海绵块、聚乙烯醇微粒、不锈钢圈等为栓塞剂,其栓塞部位是肝动脉主干及大分支,它们的缺点是肿瘤组织内会很快出现侧枝循环而重新获得营养供给。以后,各国学者致力于寻找一种更理想的末梢栓塞剂,而微球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在过去十年中,西方国家已经引入微球(Microsphere,MS),并广泛地用于治疗肝肿瘤。此外,载药微球(Drug-eluting bead,DEB)也被用于局部药物缓释。最早由瑞典的Lindell等提出用可降解淀粉微球为栓塞剂,在大鼠肝动脉栓塞试验中发现其可导致肝动脉供血暂时性减少。以后有人采用包裹有抗癌药的微球为栓塞剂,大量临床试验证明载药微球可以起到栓塞和化疗的双重效果。

造影剂(contrast media)是为增强影像观察效果而注入到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化学制品。这些制品的密度高于或低于周围的组织,由此而形成的对比可以用某些器械(例如CT)显示图像,是介入放射学操作中最常用的化学制品之一。

本课题通过对多功能栓塞微球的研究,考察制备多功能栓塞微球的影响因素,并探究其多功能显影的效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