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背景介绍2004年,Xu等在采用电泳法对单壁碳纳米管(SWCNTs)进行分离和纯化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了一种粒径很小的球形碳纳米颗粒,并通过荧光测检测到这种球形碳纳米颗粒具有较强的荧光性质。
2006年,Sun等提出了一种通过表面钝化方法产生具有荧光发射增强的碳点的合成路线并首次对这些球形纳米颗粒命名为碳点(carbon dots ,CDs)。
碳点是一种粒径很小(小于10 nm)的球形碳纳米级荧光材料,与传统的半导体量子点和有机染料相比,碳点作为优良的荧光纳米探针具有各种独特的性能。
一 方 面,与传统的半导体量子点相比,碳点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即使在较高浓度条件下,细胞或生物体依然可持续地生活。
另一方面,碳点表面通常富含羧基、氨基和羟基等亲水性基团,在水中表现出良好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再者,碳点具有良好的光稳定性,不存在光漂白问题,有利于长期细胞成像。
另外,碳点还具有成本低廉、制备简单方便、稳定性好等优异性能,对碳点在体外和体内荧光成像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碳点作为传感探针用于各种检测体系时,其荧光强度会受到许多方面的影响,例如样品基质的光散射、环境条件等,这会给检测的精确性以及重复性带来困难。
此外,碳点通常需要与目标样品混合才能进行检测,这使得碳点传感探针不适用于现场检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