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研究背景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起源于骨髓造血细胞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并导致相关器官或组织损伤(ROTI),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骨痛,贫血,肾功能不全。感染等。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多,治疗越来越困难,表现为更难获得缓解,缓解持续时间也越来越短。因此治疗的目的是获得疾病缓解,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相关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目前国内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这个疾病的药物有限,并且由于国内患者普遍经济能力有限,对于患者的标准化治疗实现相对困难。目前国内使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药物大致包括:硼替佐米,脂质体阿霉素,环磷酰胺。阿霉素,沙利度胺,强的松,泼尼松,干扰素,地塞米松,来那度胺。患者常采用两药或三药的化疗方式。相对优化的治疗方案均含有硼替佐米,包括:硼替佐米联合来那度胺,地塞米松三药方案,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的两药方案,硼替佐米联合环磷酰胺,地塞米松的三药方案,硼替佐米联合脂质体阿霉素,地塞米松的三药联合方式等。硼替佐米是一类蛋白酶体抑制剂,其抑制蛋白酶体作用通过,与蛋白水解核心的糜蛋白样蛋白酶紧密结合,阻断蛋白水解的限速位点,并且结合是可逆的。但由于其静脉注射病人依从性差,常出现不良反应:腹泻,呕吐,血象低下,周围神经病变,食欲减退或厌食,便秘,乏力,发热,水肿,恶心。在国外已经将皮下注射批准为硼替佐米注射方式,国内只有少部分中心采用皮下注射,本中心受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委托,对比患者静脉注射与皮下注射的血药浓度,在每个疗程之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从而对比静脉注射与皮下注射的疗效与不良反应,对中国患者使用何种注射方式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研究内容
1.静脉注射与皮下注射患者的血液采集及血药浓度测量
2.静脉注射与皮下注射患者每星期抽血做血常规及生化检查,评估血象的改善情况,每三个疗程做多发性骨髓瘤全套(免疫固定电泳,血清蛋白电泳,血清游离轻链)和骨穿,微小残留病灶,评估治疗疗效
3.记录每次治疗后不同患者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的程度: 腹泻,呕吐,血象低下,周围神经病变,食欲减退或厌食,便秘,乏力,发热,水肿,恶心(分皮下组与静脉组记录)
4.通过对比血药浓度,得出将静脉注射改为皮下注射的方式后患者的药物浓度是否有变化(增大,减少,相当);通过对比静脉组与皮下组的疗效,得出将静脉注射改为皮下注射后是否会改变患者的疗效(提高,降低,相当);通过对比不良反应的发生绿,得出将静脉注射改为皮下注射后是否会改变不良反应的发生(升高,减少,相当)。从而得出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哪种给药方式更适合中国患者
三.采用的研究手段
1、纳入、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