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味地黄丸是传统的中成药,主要适用于肾阴虚,肝肾阴虚或虚火上炎等病症。
随着研究的深入,在中医临床中,六味地黄丸应用越来越广泛,甚至在西医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本文全面探讨了六味地黄丸的药理及其临床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从而为科学用药提供参考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六味地黄丸;药理;临床用药。
1.1 历史背景六味地黄丸始见于宋朝《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是由当时著名儿科医生钱乙首先创制的。
最早是钱乙根据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八味丸,包括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因为其中肉桂、附子这两味益火的药儿童吃了会过于暴热,而流鼻血,因此在八味丸药方中去掉了肉桂、附子形成了六味地黄丸,如此流传下来。
史载,宋徽宗患头晕症,太医以六味地黄丸治疗,徽宗服用后不见好转,反而腹中冷痛、大便稀溏。
太医于是延请六味地黄丸发明人钱乙前来会诊,钱乙赶到后,听太医介绍病情后,钱乙对皇帝解释说:熟地由生地炮制而来,熟地以滋补肾阴见长,生地性寒冷,能清热凉血,不能滋补肾阴,熟地不加湿。
果然,徽宗服用九蒸九制六味地黄丸后,眩晕症很快痊愈,由此九蒸九制便被列为六味地黄丸的御用标准。
1.2 药理(1)调节免疫功能研究表明[1],六味地黄丸能从多方面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它不是单纯的免疫促进剂,而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平衡而发挥作用,六味地黄丸能减轻醋酸氢化可的松肾阳虚模型引起的脾脏重量,能提高造型动物的IL-2活性[2],从而通过IL-2参与B淋巴细胞抗体产生,诱导NK细胞增殖分化及产生干扰素等过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靶向肿瘤血管生成通路的壳聚糖胶束的制备及作用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 处方药合理性与合理用药指标间的关系探讨文献综述
- 具有抗疟作用的新一类疟原虫酪蛋白水解酶抑制剂的构效关系(QSAR)研究文献综述
- 具有抗肺结核作用的三环咔唑氧化衍生物的构效关系(QSAR)研究文献综述
- 小鼠海马星型胶质细胞培养及一点电生理记录文献综述
- 测试胰岛素类似物促进HepG2细胞IGF1受体磷酸化的实验文献综述
- 基于壳聚糖的还原敏感型siRNA递送系统的研究文献综述
- 二苯乙烯苷对LDLr-/-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 耐碳青霉烯类革兰氏阴性杆菌检出率与用药频度的相关性分析文献综述
- 基于烯胺酮合成丁烯内酯类药物骨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