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醋制减毒的研究进展
摘要:结合目前有关文献的报道,对醋制减毒中药甘遂的醋制历史、醋制方法、醋制前后成分差异、构效关系及醋制前后药理毒理作用进行概括总结,以期揭示该类药物在炮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该类药物的醋制解毒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醋制减毒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中药炮制是中药应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醋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炮制辅料,临床应用广泛,有关中药醋制的记载常见于历代医方、本草典籍。先秦《五十二病方》中即有以醋拌黑豆共煮的记载,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匾要略》中也有苦酒与中药同煎治病的方剂,以及醋渍泡乌梅等记述。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有醋炒,醋炙,醋淬,醋蒸等炮制方法。明代《本草纲目》对醋炙进行了更加详尽的记述。现代,醋制方法以醋炒、醋淬为主,亦用醋煮、醋蒸、醋拌、醋提净制等制法。
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中记载,药物经醋制后能增强疗效,缓和药性,降低毒副作用。常用醋制的药物有延胡索、甘遂、商陆、莪术、芫花、香附、柴胡等。而通过醋制降低毒性的药物主要有甘遂、商陆、等峻下逐水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亦收载此类药物的醋制标准。
1. 醋制减毒中药甘遂及其醋制历史研究
甘遂为大戟科(Euphorbiaceace)大戟属(Euphorbia genus)植物甘(Euphorbia kansui T. N. Liou ex T. P. Wang)的干燥块根[1],别名主田、猫儿眼、黄甘遂、京甘遂、苦泽、甘泽、白泽、重泽、鬼丑、陵泽、甘藁等,是常见的有毒中药材之一,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甘遂味苦、性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有泻水逐饮、破积通便之功,主治水肿、腹水、肿瘤等病症,临床上多用于肝硬化腹水、胸腔积液、水肿、咳喘、肿瘤等病症,有泄水圣药之誉称。
甘遂炮制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历代均有发展,在宋代以前甘遂以熬制、甘草荠苨制和猪肾制为主,至宋代始出现以醋为辅料的炮制方法,《圣济总录》记载:醋炒干,醋炒令熟。以后各时期甘遂的炮制方法不断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地多应用醋制甘遂,除醋炒外,还新增加了醋煮法。
2. 甘遂醋制工艺研究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靶向肿瘤血管生成通路的壳聚糖胶束的制备及作用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 处方药合理性与合理用药指标间的关系探讨文献综述
- 具有抗疟作用的新一类疟原虫酪蛋白水解酶抑制剂的构效关系(QSAR)研究文献综述
- 具有抗肺结核作用的三环咔唑氧化衍生物的构效关系(QSAR)研究文献综述
- 小鼠海马星型胶质细胞培养及一点电生理记录文献综述
- 测试胰岛素类似物促进HepG2细胞IGF1受体磷酸化的实验文献综述
- 基于壳聚糖的还原敏感型siRNA递送系统的研究文献综述
- 二苯乙烯苷对LDLr-/-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 耐碳青霉烯类革兰氏阴性杆菌检出率与用药频度的相关性分析文献综述
- 基于烯胺酮合成丁烯内酯类药物骨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