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1.1.国内研究现状
在水资源日益紧缺和国际雨水集流事业的不断推动下,我国学者亦对雨水利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刘昌明、牟海省等人论述了雨水资源的概念;李丽娟等人研究了我国雨水利用的环境效益;安熙兰等人分析了雨水利用工程收集的雨水水质状况;牛文全等人结合目前我国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致力于开发雨水利用规划的智能决策系统。
丁年, 胡爱兵等人认为城市道路雨洪综合管理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深圳市在低影响开发雨洪综合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其应用已初见端倪。对比了低影响开发市政道路与传统市政道路在排水系统设计方面的差异,详细剖析了深圳市光明新区已建低影响开发市政道路示范工程,并对其径流量控制与污染物控制效果进行评估。
陈宏亮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透水区域面积急剧增加,导致了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污染加剧、内涝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在城市道路传统排水系统越来越难以应对这些突出问题的情况下,近几年发达国家提出了'低影响开发'和'绿色道路'的概念,并逐步得到了广泛的工程应用。
霍亮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地表逐步被建筑物和混凝土等阴水材料硬化覆盖,这些不透水的路面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透水性混凝土是一种生态型环保混凝土,是一种经过特殊工艺制成的具有连续孔隙的混凝土,既有一定的强度,又有一定的透气透水性。透水性混凝土铺装可以缓解城市雨洪,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减少雨天打滑、眩光,吸声降噪,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车伍, 李俊奇认为,现代城市雨水利用是一种新型的多目标综合性技术,可实现目标有节水、水资源涵养与保护、控制城市水土流失和水涝、减少水污染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对现代城市雨水利用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和总结,有利于构筑和完善。
而张晶则考虑到城市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水问题。一方面,由于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中,城市的建筑面积不断扩大,不透水地面增加,城市的暴雨径流产生的洪涝灾害不可忽视。另一方面,城市淡水资源匮乏,迫切需要寻找新的供水水源。雨水资源作为轻度污染的水源,水中污染物较少,经过简单处理就可有于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因而增加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量,避免其灾害,并且提高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率将是节水型城市建设的有效措施。
周迪概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时代背景与建设理念,分析了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原则与措施,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与生态意义。
张建云, 王银堂, 贺瑞敏等人从造成城市内涝的原因方面进行分析,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步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镇化率已由2000年的36.22%增加到2014年的54.77%。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市洪涝灾害日益严重。阐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及城镇化对城市降水和极端暴雨的影响机制,并从流域产汇流角度分析了城镇化对洪水过程的影响,系统剖析了中国城市洪涝频发的主要原因。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城市洪涝防治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①以低影响开发理念为指导,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②建立城市洪涝立体监测、预报预警和实时调度系统,强化城市洪涝科学决策能力;③健全和完善城市洪涝应急预案,强化应急管理能力,完善灾害救助和恢复机制。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