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换乘站交通指示系统改善分析文献综述

 2022-08-03 10:51:27

地铁换乘站交通指示系统改善分析

文献综述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内研究现状

  1. 吴娇蓉,胡山川,陈振武等学者采用适用于建筑物内部的凸多边形分割方法轨道站空间进行分割,提取平均深度值和便捷度2个变量分析行人流线所经过空间的结构系统;根据寻路过程中人的水平和垂直视角构建的立体空间可见视域范围结合寻路流线和流量关系分析运动过程中人的空间感知,建立流线可见度指标,提出轨道站内导向标志布局合理性量化评估分析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应用分析。但是主要面临两大难题:①如何合理设计研究方案提取正确的评价信息?②在对行人的实际活动产生最小影响时采用哪种媒介获取行人视线信息?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从导向标志布局评价所要考虑的因素出发,提出了基于运动空间视觉感知的轨道站导向标志布局评价方法,评价结果能反映轨道站整体导向标志布局合理性情况,对于已建成的轨道站导向标志系统,按照评价结果可追踪到导向标志布局不合理位置,指导导向标志布局优化,提升整个轨道站的导向标志布局合理性;对于新建的轨道站,按照本文评价方法,可以确定导向标志布局的合理位置。流量、流线数据采集会影响评价结果,建议选取旅游节假日、娱乐等不同目的的客流。但是,本文未确定轨道站导向标志合理性指数alpha;的可接受范围,还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做大量调查确定乘客的满意程度与alpha;之间的对应关系,以便为各种类型和规模的轨道站导向标志布局提出控制指标。
  2. 吴晶晶,范广等学者对综合交通枢纽的指路系统设计进行思考,以上海虹桥枢纽和浦东国际机场为例,分析目前上海综合交通枢纽指路系统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对于综合交通枢纽指路系统优化设计的建议。他们发现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指路系统总体上设计方案合理细致,但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虹桥枢纽出口指引存在问题,虹桥枢纽标志不统一。浦东国际机场的指路系统存在的问题是:指路标志不连续,指路信息布置不合理,重要指路信息缺失,指路标志版面不规范。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指路系统设计应该注意信息分级,指路系统设置应具有连续性,指路系统应采用多次预告。
  3. 张伟,荣建,魏中华,郑世故等学者针对北京南站、北京西站等9座客运枢纽开展标志调查,总结枢纽在乘客引导方面普遍存在缺乏衔接、盲目追求距离最短、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进而提出乘客导向信息服务系统设计可参考的理念与方法,包括各类服务信息分级引导、设计综合信息标志、规范使用名称、优先设置客运标志而非广告等。他们发现乘客导向服务系统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信息引导缺乏衔接,路径赢到盲目追求距离最短,客运服务信息缺乏统一规划,位置标志显著缺乏,名称使用不规范,广告影响客运标志的视认。最后,他们提出乘客导向信息服务系统应当遵循的设计理念:衔接枢纽内往外各类交通方式,利用导向信息优化客流组织,各类服务信息分级引导,设计综合信息标志,规范使用位置标志,规范使用客运场所及设施名称,优先设置客运标志而非广告。
  4. 李卫军,康海燕,郑世枚等学者从标识的意义入手,探讨地铁标识、地铁换乘站标识与客流组织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地铁换乘站标识的设计应该有统一的规划和标准,位置合理,符合乘客接收信息的心理和行为,颜色、材料和制作达到效果统一,符合乘客的视觉效应,设置高度要合理,具有优先地位。于是他们对北京地铁东单换乘站的引导标识展开分析,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标识不是摆设,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在客流组织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真正为乘客起到导向作用。如果乘客遇到容易误解、误导或明显有问题的标识,会影响其正常乘车,他们就会感到不舒服,使服务水平大打折扣。如果标识的设计者能够身临其境,多次到一个生疏的地铁换乘站中,体验遇到设计不合理标识时的感觉,对他们以后设计标识将会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5. 刘永亮,李洁等学者基于认识心理学的注意、感知、记忆等认知特性,分析乘客在地铁空间内的行动导向问题,根据乘客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及有意后注意的特性,指导地铁信息指示系统的设计,使其指示类型和指示信息能够符合乘客的视觉期待和认知习惯,从而对他们做出合理提醒并形成信息系统的连贯性。他们分析的对象有:乘客,地铁信息指示系统的应用空间,地铁信息指示系统的设计。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信息位置应该符合乘客的视觉期待,信息内容应符合乘客的认知习惯,管理部门应该告知乘客安全信息,信息系统要有连贯性。
  6. 刘婷尔等学者基于心理学的注意理论,分析优势色对于地铁导向标识色彩规划设计的影响,通过对表面色辨识因素的研究,提出当前我刚地铁色彩设计应用的问题。他们发现人类在地铁站空间轨道交通环境中,受到光源的作用,在这种环境下影响导向标识系统的表面色彩辨别的因素基本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不同面积的表面色对颜色辨别率的影响,第二类是相同面积、不同距离对不同表面色的颜色辨别率的影响,第三类是不同照度水平对不同表面色辨别率的影响。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同等距离,同样光源下,表面色面积越大,辨认的正确率越高,并且要使用暖色。随着距离的增加,各种颜色辨别率均出现下降。在较弱的照明条件下,物体表面色色调发生改变,在低于一定照明强度条件的环境中,是看不出任何颜色的,随着照明强度增加,逐渐可以辨认出某种颜色,不同颜色所需要的照明强度不同,并且红色最低,蓝色相对较高。
  7. 康海燕,郑世故,吴倩等学者通过分析影响地铁换乘站的客流组织工作的因素,谈论了有效组织客流的相关原则及具体措施。他们发现的问题是;地铁换乘站站台之间的组合形式会极大地影响到客流组织,不同的地铁换乘方式也是影响客流组织工作的最为主要的因素之一。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工作人员应当遵循客流的特点来组织换乘,同时为乘客提供简便易观的换乘导向标识。工作人员还要为乘客提供及时的导向以及其他服务,保证换乘客流的及时疏散。地铁换乘车站要采用先进的客流检测技术,通过预先提供具体的客流状况来帮助工作人员实施客流组织工作。工作人员还要积极地实施对于不同换乘站客流状况的分析研究,通过对长期的客流组织工作的总结,达到对于乘客换乘消息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效地预测。
  8. 饶明雷,黄敏,李敏等学者首先给出基于路网拓扑的指路标志指引信息数据模型和规划路径的表述模型;进而结合出行者的寻路习惯,定义了在指路标志诱导中用于路径搜索的有效信息,简历基于规划路径的指引信息分析算法模型,给出了评价指引信息与规划路径相符程度的量化指标;最后在广州珠江新城指路标志诱导系统中进行试验应用,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得出的结论是:指路标志在交通流的组织与诱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结合交通组织管理对指路标志的路径指引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是优化指路标志系统的前提。
  9. 马珂等学者运用一些基本城市理论,在空间认知、认知地图、可识别的城市方面从心理学等观点出发,探讨城市标识的合理性设计,从而以北京为例进一步讨论现代城市的标识设计。得出的结论是:城市的标识系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符号指示系统,它在为人们指引方向的同时,还要具备相当的文化、艺术及形象素质,它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而且并不简单。当前,电子技术的发展为标识的设计、表现、媒体带来了令人振奋的前景,在商业广告中,信息系统的软件应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10)禹丹丹,韩宝明,李得伟等学者对北京南站导向标识布局现状展开研究,发现了一系列问题。并对北京南站导向标识仿真评估分析,从舒适性和经济性两方面深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各标识设计需要相互配合、显示合理、疏密适中才能够为旅客提供安全、方便、经济和舒适的服务,在坚持导向标识设计各项原则的基础上,特别需要注意其具体布点及综合使用形式。首先,需要注意重要出入口、流线拐点出标识的醒目性及连续性设计,确保旅客在该类决策处能够及时获取相关引导信息;其次,各类流线上的导向标识对比颜色应鲜明,避免雷同信息对旅客获取信息的干扰;最后,注意在空间结构受限位置适当采用地面粘贴导向标识,以提高标识连续性,而且其成本相对较弱。

1.2国外研究现状

日本是亚洲最早建设地铁的国家,同时也是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最为发达的亚洲国家,日本的建设方式几乎模仿了美国。如有文献报道,作为东京轨道交通枢纽的新宿其日客流量可达到300万人次!一个如此高客流量的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如果缺乏科学合理性的标识系统,其车站的混乱程度可以想象。

日本对地铁站标识的研究现状:从2004年开始,日本东京地铁站进行标识改造。在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始终把握以乘客需求为导向的设计方针,围绕着乘客的需求作了充分的调查工作,根据乘客的需求以及相关经验的借鉴和意见的采纳,最终完善了东京地铁标识的规划和设计方案。东京地铁提出了标识系统设计理念的三个原则:具有连续性;具有可变通的灵活性;具有可以找到人工服务的补充性和完整性。日本在地铁标识中为乘客想的很周到,使用了日文、英文、中文和韩文。这些标识让国外乘客感受到了地铁对他们的关怀和体贴。

在日本福冈地铁的研究中,每个车站都标有一个对应的图形,乘客只需要利用简便的方法记住本站和下车站的图形,就可以按照购票、乘车、换乘和下车站的线路图中标有相同的图案完成乘车过程。并且为特殊群体设有特殊的标识:①为不同人群服务设计的标识。②为视障者设计的标识。③为身障者设计的标识。④为老弱病残孕者设计的标识。⑤为女性设计的标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