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数据、移动支付、网络社交等新兴技术的崛起,互联网金融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理财方式,使“金融”融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但是,互联网理财产品对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销售渠道和金融获取渠道的影响是巨大的,改变了金融交易的时间、空间、金额和人员等因素,给传统的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冲击。
1.国外研究现状
Jack.Kapoor(1984)开始关于理财产品的研究,他主要阐述了居民如何有效的理财,如何处理在理财的过程中的资金的配置和理财所需要的投资渠道及方式。
Chirffe、Rakes(1996)提出了综合财务策划的概念,他将综合财务策划按照时间的标准来划分,分为当前期间和未来区间两个时间段,各个时间段再进行具体的细分,分为已经策划的财务事项和还未策划的事项。通过各种方法的相互组合,他提出了四种组合模型:应急策划模式、资金合理配置模式、目标型投资模式和风险转移策划模式,为后来的研究者奠定了基础。
以Philip.Kotier(1998)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在银行的网络营销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其创立的市场营销理论,挖掘了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进行剖析,为之后的商业银行的网络营销策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Mercer.D.P(2000)提出了银行需要维护好与客户的关系,了解客户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出适合顾客需求的产品。
ZakariaI.Saleh(2003)重点研究了网络交易的风险问题,他指出,消费者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顾虑是阻碍网络银行发展的主要原因。即使是在网络交易安全技术相对成熟的情况下,居民仍无法完全的信任网络交易。ZakariaI.Saleh认为风险管理是推动网络交易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国外的专家和学者注重于通过实践建模的方式来研究商业银行的网络营销。Hasan(2010)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主要的选取几大代表性银行为研究的主体,通过建模建立了银行采纳行为研究模型,分为从银行的角度和客户的角度两个方面来研究使用网络交易的影响因素。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