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结构变动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
摘要:居民储蓄率的高低是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人口年龄结构使改变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变量。根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储蓄理论,人口老龄化将会使我国居民储蓄率降低,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自2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居民储蓄率并没有降低,反而呈现提高的现象,这其中的影响因素包括收入水平提高、少儿抚养比下降、养老金制度不健全等,预期寿命提高带来的“未雨绸缪”的储蓄动机也提高了居民的储蓄意愿。
关键词:人口年龄结构; 2;生命周期储蓄理论 3;居民储蓄率 4;经济增长
一、文献综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保持长期的高速增长状态,高储蓄率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人口结构对国民储蓄率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民生活水平、医疗和社会保障的提高,我国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从新中国成立时的35岁提升至如今的75岁以上,我国的人靠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从2000年开始,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到2017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提升至17.3%,65岁以上的人口达到2.4亿人。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深使得老年人口抚养比率提高、养老负担加重,养老消费支出的提高和劳动人口储蓄的减少将不可避免地降低我国居民的储蓄率。
关于人口结构变化对储蓄率的影响,最经典的理论要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莫迪利安尼教授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生命周期储蓄理论。该理论认为:消费者是在比工作时间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消费和储蓄行为的,人们以在整个生命周期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为目标,把储蓄看作为年老时的消费所作的准备。根据生命周期储蓄理论,储蓄率主要由收入的增长率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决定。关于人口老龄化的储蓄效应,在最早的一个实证研究中,Leff(1969)利用1964年跨国截面数据首次检验了生命周期理论提出的负担假说,验证了抚养负担的上升对国民储蓄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储蓄率的差别主要由人口结构的差别造成
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1999)在分析中国1978-1997年的居民储蓄率后,认为总抚养比的下降显著地促进了居民储蓄率的提高。Bloom(1998)认为仅有劳动人口才能创造真正的储蓄。若一国中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占比越高,则人口生产性强,储蓄更高。少儿和老年抚养比的提高会降低储蓄率。吉黎、车婷婷(2019)通过对OCED成员国1993-2016年的人口结构变动与储蓄率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结论,老年抚养比与国民储蓄率呈负向显著关系,总抚养比的上升会导致国民储蓄率的下降。陈晶、黄险峰、冯志(2014)基于亚洲14个国家的相关数据,证明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有负面影响,并且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深,生命周期效应的负面效应会越来越严重。
别安姊(2016)在对中日韩三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对储蓄率的影响研究后,认为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中日韩三国居民储蓄率都会出现下降的状况。张翠玉(2020)通过对日本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率关系的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有显著的负影响。预防性储蓄对储蓄率的增加不足以抵消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储蓄消耗,在人口老龄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生命周期效应将起到主导作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比较严格,少儿抚养比的降低抵消了一部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担效应,使得储蓄率还未出现明显下降。
也有学者对生命周期储蓄理论提出质疑,认为该理论并不能很好的解释人口机构变动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Micheal D. Hurd(1990)认为生命周期假说对于储蓄的影响机制的思考不够全面,许多能够影响储蓄水平的因素并未被考虑在内。例如:出于遗产动机,老人会保留一部分储蓄留给下一代;老年人也会进行更多的储蓄以应对突发事件。出于遗产动机和预防动机,老人会进行更多的储蓄。保罗·舒尔茨(2005)通过对生命周期储蓄假说进行系统地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是:人口结构和储蓄率的相关性比报道的小,生命周期中储蓄波动幅度较小,不足以解释人口结构和储蓄率的总体相关性。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