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P2P互联网借贷风险与监管探索—基于网贷平台视角文献综述

 2022-12-06 16:53:14
{title}{title}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网络信息技术崛起,进入二十一世纪,互联网进入了Web2.0 时代,在经济领域的作用日益显现,电子商务、网络支付的出现,改写了传统经济的商业模式,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互联网已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作为经济的核心领域金融业也不例外,金融网络化已成为业内备受关注的领域。互联网与金融业的结合,为金融业带来巨大的盈利空间,使传统金融走向新的金融形态: 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指通过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等技术实现信息中介和资金融通、支付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它是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融资模式。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于:一是便捷优化了支付手段,大大加速了资金的流转;二是资金供需双方加大了信息对称程度,使融资主体双方充分沟通,最大程度地满足各自需求;三是传统金融模式经常被少数的专业精英所控制,而普通大众参与程度和涉及的层次很低,然而互联网金融使参与行为更为民主化、市场参与者更为大众化、现有金融业专业化淡化的一种金融模式,从而达到“普惠金融”的层面。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结合的新领域,对现有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互联网金融包括三种基本组织形式: 第三方支付公司、网络小贷公司以及金融中介公司,当前商业银行普遍推广的网上银行、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等也属于此类范畴。

而作为互联网金融模式之一的 P2P 网络借贷(Peer-to-Peer Lending)发展较为迅速,P2P网络借贷是一种将小额度的资金聚集并借贷给资金需求者的一种商业模式,其社会价值主要体现于满足个人的资金需求、发展个人信用体系和提高社会闲散资金的利用率。其由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教授在孟加拉国首创,该模式称为“乡村银行”,为孟加拉妇女提供了小额贷款业务,促进了孟加拉国农村经济发展。随后“Zopa”公司于2005 年3 月在英国开始运营,“Prosper”公司在美国于2006 年2 月上线运营,国内,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公司“拍拍贷”于2007 年在上海成立,自此网络借贷影响范围遍及全国,类似平台如:红岭创投,人人贷,陆金所等网络借贷平台不仅在北京、深圳、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快速发展,而且在二三线城市也开始出现。而P2P借贷这个“舶来品”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也有了本土化的发展。国内P2P网络借贷平台如:拍拍贷继承了Prosper 的纯线上无担保中介模式外,还根据本国国情创新发展出了线下交易型,线上线下复合型以及不同规避风险模式的有担保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过几十年的飞跃式发展,传统发展模式即:以投资和出口两架马车拉动需求,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模式难以继续,迫切需要转变现有经济增长方式,大幅扩大内需,提倡环保,创新,实现以消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与转型。近年来随着国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消费意识的增强以及住房、教育、医疗等刚性需求的高额费用的产生,P2P网络借贷满足了个人借贷的需求。而中国经济的增长离不开国内居民和广大企业共同的参与和发展,同样要求金融体制、工具给予相应的优惠与支持。然而国内资金配置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又由于银行借贷门槛较高而民间借贷和小额贷款又受到政策、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国内小微企业长期缺乏可靠稳定的融资渠道,具有很强经济和创新活力的小微企业在维持企业日常生产、营运及扩大生产上都受到制约,很难健康稳定的发展。P2P网贷平台的出现,为小微企业的融资提供了一条解决途径,平台为投资者和借款者牵线搭桥提供相关信息服务。

而政府部门也对金融创新给予了鼓励与支持的基本态度,要求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力求建立宏观经济环境稳定,配套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因此,自2010年来P2P网贷行业迎来爆炸是增长。然而,由于P2P网络借贷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平台自身运营能力欠缺,风险控制能力不够,资金链断裂以及一些平台非法集资,诈骗跑路等现象频频发生,而在实践中,不同借贷模式也产生一系列的涉及法律或社会道德的问题,加之政府及有关部门监管不足、立法不善,中国网络借贷市场仍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针对借贷的行业概况、发展、风险和行业监管等问题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旨在分析国内P2P借贷平台的已有问题及潜在风险,并尝试做出可行的行业监管建议,为借贷行业健康有序持续的发展提供一些文字性建议。

二、主要内容:

p2p网络借贷的相关概念,p2p网络借贷的定义和基本操作流程、特点及社会意义。p2p网络借贷发展现状及模式分析,国内外p2p网络借贷发展历程及现状。国内p2p网络借贷行业运行模式。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分析,包括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现有风险管理模式,我国已有p2p网络借贷问题平台分析。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潜在风险。p2p网络借贷监管分析及p2p网络借贷风险的监管对策。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一部分:具体解释p2p网络借贷的相关概念

第二部分:分析p2p网络借贷发展现状及模式

第三部分:分析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

第四部分:分析p2p网络借贷监管现状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概括法:通过阅读相关领域的专著、杂志,以及搜集整理文献等来研究有关互联网金融及借贷行业的现有学术成果,根据阅读分析整理本文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本次研究在学界的研究现状,概括归纳国内外学者相关选题的文献与著作,并找出可以支撑本文观点的理论。归纳并且总结前人的观点,对于还有探讨价值的地方深入地进行分析。

2、比较分析法:在互联网金融模式分类的介绍以及借贷模式的介绍中对比国内外不同分类及模式,在借贷模式现状分析和具体运营模式分析时也采取了国内外对比分析的方法。

3、实例论证分析法:进行理论分析,同时进行实例研究。

4、分类分析法:将借贷模式的风险分类进行分析并讨论解决的办法。

五、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P2P网贷平台的定义方面,Heng 和Meyer(2007)[8]将 P2P 信贷(Peer to Peer)定义为,在没有银行等金融机构中介的情况下,以提供信贷中介服务的网络平台作为媒介进行的个人之间的直接借贷获得。在P2P网络借贷特点和优势的研究方面,Magee(2011)[1]指出P2P 网贷在线交易的模式,有效降低了借贷交易的媒介费用,有利于借款者和投资者双方共同获利。Klafft(2008)[2]指出 P2P 网贷在网络上实现借贷交易的模式,使交易不受区域的限制,有效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范围。在P2P网络借贷成功率方面的研究,Lin,Prabhala和Viswanathan ,(2010)[3]研究认为在 facebook 等社交网络中有众多资源的人,借款利率更低且成功率更高。Popeand Syndor(2008)和Ravina(2007)[4]研究发现借款人外貌和种族对借款的成功概率有显著影响,而性别、年龄、体重等体貌特征影响不显著。对 P2P 网络借贷风险管理、安全防范和监管等问题的研究上, Iyer 等(2009)[5]的研究发现,借款人的软信息,如借款人主动披露的信息、借款人的对话等软信息,有助于帮助投资人甄别借款人信用状况。Geoffrey C. Rapp,Eric C. Chaffee(2012)[6]认为P2P(Peer to Peer)网络借贷平台是一种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监管也需要不断的调整、创新,而且应该和银行业机构一样,由多个监管部门进行共同监管,来防范风险。Fabian Gleisner Sven C. Berger(2008)[7]把贷款小组的概念引入网络借贷中,小组负责人是借款人和联系贷款人的信息中介,由小组负责人对借款人的信息进行审核,并承担一定的责任则可以减少贷款违约概率。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关于P2P网络借贷运营模式的研究,董佳峰[9]将国内的借贷模式总结为“直接借款模式”和“债权让与模式”,并以宜信公司为例探讨了较为成熟的风险控制机制,并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前期尽职调查、控制借贷金额范围、设立风险还款金账户。王艳、陈小辉、邢增艺(2009)[10]研究表明,国内第一家 P2P 即拍拍贷是提供国内个人对个人小额贷款的借贷平台,还有为学生提供贷款的齐放网,面向农户和学生小额信贷的“51give”网站和针对农户小额信贷的“Wokai”网站。关于 P2P 网络借贷风险的研究,钮明(2012)[11]认为 P2P 网络借贷主要存在的风险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资金的真实意图无法验证,二是资金安全缺乏保障,三是个人信息的泄露,四是缺乏对P2P借贷平台的有效监管。刘丽丽(2013)[12]研究中指出,网络借贷面临风险有:统计监控不足、法律法规不健全、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信用风险、担保机制可触发的流动性风险和平台挪用中间账户资金引发的操作风险,并提出相应的监管措施建议。关于 P2P 网络借贷监管的研究,黄叶苨,齐晓雯(2012)[13]认为通过多家网络借贷平台共同设立信用评级系统,来实现借贷交易数据资料的共享,既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又可避免信用不良的借贷者在多个网站进行骗贷。

国内学者的主要研究内容多数集中在对P2P网络借贷平合概念的界定、平台特点的归纳、发展情况的概述、运行模式及优势的考量及意义的探讨,也揭示了一些借贷模式的风险,并提出了自己的监管建议。但是这些研究在现状分析时并没有从借贷公司实际经营数据入手,进行分析其各项经营指标、融资双方指标以及风险指标,提出的建议中往往是一些纲领性的内容,并没有具体的可行的路径。本文旨在从宏观行业数据及微观个别具有代表性的借贷平台数据入手,分析各项指标,再从这些指标分析中找出借贷行业发展的暴露问题的原因及潜在共同风险,并给出可行的监管建议。

.

六、参考文献:

  1. Magee J. Peer-to-Peer Lend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Surviving after Dodd-Frank[J]. North Carolina Banking Institute Journal,2011,(15):139-174.
  2. Klafft M. Peer-to-Peer Lending: Auctioning Microcredits over the Internet[C]. In A. Agarwal and R. Khurana (ed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IMT, Dubai,2008.
  3. Lin M, Prabhala N R, Viswanathan S. Judging Borrowers by the company they keep: social networks and adverse selection in 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J]. SSRN e Library,2009.
  4. Hulme M K, Wright C. Internet based social lending: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Social Futures Observatory, 2006, 11.
  5. Iyer R., Khwaja A.I., Luttmer E.F.P. and Shue K.. Screening in New Credit Markets: Can

Individual Lenders Infer Borrower Creditworthiness in Peer-to-Peer Lending?[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Cambridge,MA,2009.

  1. Bouml;hme R, Pouml;tzsch S. Privacy in online social lending[C]//AAAI Spring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Privacy Management. 2010
  2. Arvind Ashta. An analysis of European online micro-lending websites. [J].Innovative Marketing, Volume 6, Issue 2, 2010
  3. 高佳敏. P2P网络借贷模式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4. 奚尊夏.P2P 网络借贷组织生存机理与框架设计研究——基于台州案例[J]. 浙江金融,2012(8):27-30.
  5. 王艳,陈小辉,邢增艺. 网络借贷中的监管空白及完善[J]. 当代经济. 2009(24)
  6. 钮明. “草根”金融P2P信贷模式探究[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2(02)
  7. 刘丽丽.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和监管问题探讨[J]. 征信. 2013(11)
  8. 黄叶苨,齐晓雯. 网络借贷中的风险控制[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2(04)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