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能量收集系统中RF-DC变换器的优化文献综述

 2022-09-24 11:43:21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时至今日,RF能量收集系统的开发改良依旧是热点研究。通过查询阅读相关文献,了解RF能量收集系统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能量收集系统的基本组成:天线,匹配网络,整流器,储存电容;系统的核心评价参数:灵敏度,能量传输效率(PCE),天线的阻抗会影响系统的灵敏度,匹配网络通过调整天线与整流器,达到阻抗匹配以实现最大化功率传输,整流器是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本质为一个非线性电路,将AC电信号转换为DC信号,最终储存到超级电容[9]或者直接为应用供电。

本次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整流器的传输效率PCE,PCE的定义为输出电压和输入功率的比值,输入功率为输出功率、整流器损耗功率和反向漏电功率[3],其中反向漏电功率由晶体管反向特性造成。可以发现,要想提高PCE,就需要优化整流器。

整流器的设计基础,RF-DC转换器件, 在已有的文献和研究中,可供选择的器件有很多,有常规的二极管,肖特基二极管,二极管连接的NMOS管,二极管连接的PMOS管,可进行衬底调制的NMOS管或者PMOS管,native PMOS管,native NMOS管,浮栅NMOS管,浮栅PMOS管,它们各有优点和缺点。

二极管连接的NMOS和PMOS管这两种转换器件是与普通工艺相兼容的,且可以与芯片的其他部分,集成在一起的,可以满足集成度的要求,能够实现芯片的小型化;但是他们有一个比较不好的地方就是他们的阈值电压一般很高,几百mV,这个电压很难在无源的RF-DC转换器中消除,因此输入信号的幅值必须比其阈值电压大或者至少相等。这种结构的转化器件一般工作在饱和区或者亚阈值区,其IV关系一般是平方律关系或者指数关系。对于一般工艺而言PMOS的阈值电压比NMOS的阈值电压略微小一点,因此相比较而言,PMOS能够接收更小的RF信号

一般CMOS工艺也是提供普通二极管的。普通二极管也是有阈值电压的,普通二极管也是可以和芯片的其他部分集成,实现芯片的小型化和高集成度。其IV关系是指数关系。但是一般普通二极管只有两个端子,通常很难进行阈值电压的补偿,所以普通二极管一般都用在高压转换器中。

肖特基二极管,肖特基二极管的特点是低阈值电压,高开关频率。这些特性使得肖特基二极管很适合当做转换器件,此时的输入信号的幅值可以在150mv以下,相应的效率可以超过10%,如果输入信号的幅值更大,其转换效率可以更高。但是肖特基二极管与普通的CMOS工艺不兼容,其不能和芯片的其他部分集成,多数被使用在分立转换器中,且肖特基二极管的反向漏电比较严重。随着现在工艺的发展,阈值电压可以做的很小,普通的MOS管的阈值电压可以做到250mv左右。

可进行衬底调制的NMOS或PMOS—般属于深阱工艺的MOS管,其有个特点就是衬底与硅片衬底是对立的,这样我们可以根据衬底效应来减小阈值电压,可以达到阈值电压的优化,而且这种管子在现代CMOS工业中是提供的,其可以与芯片的其他部分集成,是转换器件的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Native 的PMOS和Native 的NMOS,也是一种低阈值的MOS管,也是现代CMOS工艺提供的,其主要特点是阈值电压很低,对NMOS而言甚至有时候是负的,但是有一点不理想的地方是其阈值电压的波动比较大,而且其反向漏电也比较严重。

关于浮栅器件,其需要两层多晶硅栅工艺支持,这种工艺在现在工艺中一般是不提供的,也即是说其不能与标准的工艺兼容,很难与芯片的其他部分兼容,即是兼容芯片的制造成本也非常高。

综上所述,MOS管是构建整流电路的理想器件。有的整流思路基于Dickson电荷泵[4][5],也有的电路将RF信号差分输入,利用差分整流电路进行全波整流[1][3][11]。

阈值电压补偿是整流器设计不可避免的问题,常有的阈值电压补偿方案主要可分为外部阈值,内部阈值,自阈值补偿等:外部阈值一般为有源补偿,需要外加电源,不适用于RF-DC转换器的需求;内部阈值补偿,有利用晶体管体效应,利用体偏置二极管连接MOS替代常规MOS[8];自阈值补偿,多级Dikcson整流电路中,由于电路的倍压效果,后节点的电压明显要大于前节点,利用这种差异,改进电路连接可以实现多级整流电路自阈值补偿[8][12][13]。

自阈值补偿的大小和自阈值补偿的阶数相关,如果阶数太高,反而会增大整流电路的反向漏电。

相比于上述情况,差分整流具有阈值电压低的先天优势,因为该结构中整流过程中产生的共模栅极电压提供了额外的偏置[1],但是受限于反向电流造成的损耗,[3]就是针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改进,将输出的直流电压通过反馈回来施加一个偏压到整流管栅极,提高了高输出时MOS管导通阈值电压,限制反向电流。

对于反向电流的限制,[1]中还提出使用互补二极管连接的MOS管对,在输出端限制电流回流。

为了对电路的性能进行评估,需要建立相关电路模型,由于电路主要元件,二极管的开关特性,在分析时,一般分为二极管导通和截止两个状态,然后对单个整流级电路进行工作状态的划分,对MOS管而言,导通还可以区分为亚阈值导通和饱和导通,对不同状态下的二极管工作电流等参数分析,结合电荷守恒完成模型建立。[2][8]

对于N级整流器,其输出电压和单级相比,是N倍关系,输入阻抗则是1/N,整流器级数的增加的确会提升系统的输出电压,但是整流级每一级中存在着寄生电容的问题,电压增益也会减小。级数的提升,会使PCE峰从低输入功率向高输入功率区移动,因为在低输入功率时,多级整流的功耗增加,所以PCE降低。必须根据设计需求确定级数。

整流电路还可分为全波和半波整流,虽然半波整流的电路一般更为简洁,但是全波整流可以降低对输入信号的要求,提升灵敏度,而且设计合理的全波整流器可以提升PCE。

为了应对射频能量收集系统的集成化需求,整流电路中普遍更倾向选择标准CMOS工艺提供的MOS管进行整流电路设计。

总结已查阅的国内外文献,除了都要以降低阈值电压为主要目的之一外,大致可区分为3个方面的工作:

1.直接利用传统的Dikcson模型,设计多级整流电路,通过对整流链的改进实现优化。

Parvaneh Saffari等人在2018年提出一种多级整流过程中的自阈值补偿方案,该方案的整流主链依旧使用Dickson整流,但是在主链直接施加了用于阈值补偿支链,成功地为424mv的MOS提供了200MV的阈值补偿,测试频段915MHZ。

2.对传统Dickson模型提出新的见解和调整,对电路建模进行改进。

浙江大学王伟印博士,对传统的Dickson电路模型进行补充优化,不仅考虑了输入特性和阈值电压的因素,还对MOS管在不同工作状态下伏安特性的变化,并考虑到反向漏电造成的损耗,寄生元件的影响,对整流电路进行了详细建模;还提出了两种阈值电压补偿方案解决MOS阈值过高问题。[8]

Sajjad Shieh等人于2018年对Dickson模型的阻抗模拟提出了新方法。[2]

Ali Asghar Razavi Haeri等人于2017年也提出过对Dikcson模型(使用MOS)的阻抗,输入输出,功耗等进行建模的方法。[4]

3..提出不同于Dikcson模型的整流方案,并对此进行改进或者利用。

日本东北大学的Koji Kotani的团队在2009年就提出了一种利用差分驱动桥式结构的MOS管电路实现具有高效PCE和灵敏度的全波整流器。同时该模型利用整流产生共模栅极电压作为阈值补偿,测试频率953MHZ。[11]

对于Koji Kotani的方案,Mahmoud H. Ouda等人在2017年提出了针对该方案工作周期内反向漏电的问题进行改进的方案,通过提高高输出时的阈值电压,以降低PCE峰值为代价,改善了该单级整流电路模型在较大输入功率范围内的PCE表现,测试频率433MHZ。[3]

同样面对反向漏电问题,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Mark Stoopman团队在利用Koji Kotani的电路模型时,使用了多级整流的结构完成整流电路时,提出使用互补二极管连接MOS,在输出端限制反向电流,测试频率868MHZ。[1]

参考文献:

[1] Mark Stoopman, Shady Keyrouz, and Hubregt J. Visser,” Co-Design of a CMOS Rectifier and Small Loop Antenna for Highly Sensitive RF Energy Harvesters”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VOL. 49, NO. 3, MARCH 2014

[2] Sajjad Shieh and Mahmoud Kamarei,” Transient Input Impedance Modeling of Rectifiers for RF Energy Harvesting Applic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I: EXPRESS BRIEFS, VOL. 65, NO. 3, MARCH 2018

[3] Mahmoud H. Ouda, Waleed Khalil and Khaled N. Salama” Self-Biased

Differential Rectifier With Enhanced Dynamic Range for Wireless Power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I: EXPRESS BRIEFS, VOL. 64, NO. 5, MAY 2017

[4] Ali Asghar Razavi Haeri, Mohammadreza Ghaderi Karkani, and Mohammad Sharifkhani,” Analysis and Design of Power Harvesting Circuits for Ultra-Low Power Applic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 REGULAR PAPERS, VOL. 64, NO. 2, FEBRUARY 2017

[5] Parvaneh Saffari, Ali Basaligheh, and Kambiz Moez,” A Wide-Range Highly Power Efficient RF-to-DC Rectifier for RF Energy Harvesting Systems”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Alberta Edmonton, Canada, 978-1-5386-4881-0/18/$31.00 copy;2018 IEEE

[6] 韦保林,韦雪明,徐卫林,段吉海, ”环境射频能量收集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doi:10. 3969 /j. issn. 1002 - 0802. 2014. 04. 004

[7]田龙,刘征,鞠家欣,姜岩峰,“射频能量收集装置的研究进展”北方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8]王伟印“用于射频能量收集的集成RF-DC转换器的开发”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9]韩文超“多射频复合式能量采集器的设计及仿真”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周扬“射频能量分布测量装置及方法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Koji Kotani, Member, IEEE, Atsushi Sasaki, and Takashi Ito, Senior Member, IEEE,“High-Efficiency Differential-Drive CMOS Rectifier for UHF RFIDs”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VOL. 44, NO. 11, NOVEMBER 2009

[12] Giuseppe Papotto, Francesco Carrara, Senior Member, IEEE, and Giuseppe Palmisano, Senior Member, IEEE,“A 90-nm CMOS Threshold-Compensated RF Energy Harvester”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VOL. 46, NO. 9, SEPTEMBER 2011

[13] Zohaib Hameed, Student Member, IEEE, and Kambiz Moez, Sr., Senior Member, IEEE,“Hybrid Forward and Backward ThresholdCompensated RF-DC Power Converter for RF Energy Harvesting” IEEE JOURNAL ON EMERGING AND SELECTED TOPICS IN CIRCUITS AND SYSTEMS, VOL. 4, NO. 3, SEPTEMBER 2014

[14] Y.-J. Kim, H. S. Bhamra, J. Joseph, and P. P. Irazoqui, “An ultra-lowpower RF energy-harvesting transceiver for multiple-node sensor application,”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I, Exp. Briefs, vol. 62, no. 11,pp. 1028–1032, Nov. 2015

[15] M. H. Ouda, M. Arsalan, L. Marnat, A. Shamim, and K. N. Salama, “5.2-GHz RF power harvesting module in 0.18 mu;m CMOS for biomedical implantable sensors,” IEEE Trans. Microw. Theory Tech., vol. 61, no. 5,

pp. 1–8, May 2013

{title}{title}

资料编号:[180050]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时至今日,RF能量收集系统的开发改良依旧是热点研究。通过查询阅读相关文献,了解RF能量收集系统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能量收集系统的基本组成:天线,匹配网络,整流器,储存电容;系统的核心评价参数:灵敏度,能量传输效率(PCE),天线的阻抗会影响系统的灵敏度,匹配网络通过调整天线与整流器,达到阻抗匹配以实现最大化功率传输,整流器是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本质为一个非线性电路,将AC电信号转换为DC信号,最终储存到超级电容[9]或者直接为应用供电。

本次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整流器的传输效率PCE,PCE的定义为输出电压和输入功率的比值,输入功率为输出功率、整流器损耗功率和反向漏电功率[3],其中反向漏电功率由晶体管反向特性造成。可以发现,要想提高PCE,就需要优化整流器。

整流器的设计基础,RF-DC转换器件, 在已有的文献和研究中,可供选择的器件有很多,有常规的二极管,肖特基二极管,二极管连接的NMOS管,二极管连接的PMOS管,可进行衬底调制的NMOS管或者PMOS管,native PMOS管,native NMOS管,浮栅NMOS管,浮栅PMOS管,它们各有优点和缺点。

二极管连接的NMOS和PMOS管这两种转换器件是与普通工艺相兼容的,且可以与芯片的其他部分,集成在一起的,可以满足集成度的要求,能够实现芯片的小型化;但是他们有一个比较不好的地方就是他们的阈值电压一般很高,几百mV,这个电压很难在无源的RF-DC转换器中消除,因此输入信号的幅值必须比其阈值电压大或者至少相等。这种结构的转化器件一般工作在饱和区或者亚阈值区,其IV关系一般是平方律关系或者指数关系。对于一般工艺而言PMOS的阈值电压比NMOS的阈值电压略微小一点,因此相比较而言,PMOS能够接收更小的RF信号

一般CMOS工艺也是提供普通二极管的。普通二极管也是有阈值电压的,普通二极管也是可以和芯片的其他部分集成,实现芯片的小型化和高集成度。其IV关系是指数关系。但是一般普通二极管只有两个端子,通常很难进行阈值电压的补偿,所以普通二极管一般都用在高压转换器中。

肖特基二极管,肖特基二极管的特点是低阈值电压,高开关频率。这些特性使得肖特基二极管很适合当做转换器件,此时的输入信号的幅值可以在150mv以下,相应的效率可以超过10%,如果输入信号的幅值更大,其转换效率可以更高。但是肖特基二极管与普通的CMOS工艺不兼容,其不能和芯片的其他部分集成,多数被使用在分立转换器中,且肖特基二极管的反向漏电比较严重。随着现在工艺的发展,阈值电压可以做的很小,普通的MOS管的阈值电压可以做到250mv左右。

可进行衬底调制的NMOS或PMOS—般属于深阱工艺的MOS管,其有个特点就是衬底与硅片衬底是对立的,这样我们可以根据衬底效应来减小阈值电压,可以达到阈值电压的优化,而且这种管子在现代CMOS工业中是提供的,其可以与芯片的其他部分集成,是转换器件的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Native 的PMOS和Native 的NMOS,也是一种低阈值的MOS管,也是现代CMOS工艺提供的,其主要特点是阈值电压很低,对NMOS而言甚至有时候是负的,但是有一点不理想的地方是其阈值电压的波动比较大,而且其反向漏电也比较严重。

关于浮栅器件,其需要两层多晶硅栅工艺支持,这种工艺在现在工艺中一般是不提供的,也即是说其不能与标准的工艺兼容,很难与芯片的其他部分兼容,即是兼容芯片的制造成本也非常高。

综上所述,MOS管是构建整流电路的理想器件。有的整流思路基于Dickson电荷泵[4][5],也有的电路将RF信号差分输入,利用差分整流电路进行全波整流[1][3][11]。

阈值电压补偿是整流器设计不可避免的问题,常有的阈值电压补偿方案主要可分为外部阈值,内部阈值,自阈值补偿等:外部阈值一般为有源补偿,需要外加电源,不适用于RF-DC转换器的需求;内部阈值补偿,有利用晶体管体效应,利用体偏置二极管连接MOS替代常规MOS[8];自阈值补偿,多级Dikcson整流电路中,由于电路的倍压效果,后节点的电压明显要大于前节点,利用这种差异,改进电路连接可以实现多级整流电路自阈值补偿[8][12][13]。

自阈值补偿的大小和自阈值补偿的阶数相关,如果阶数太高,反而会增大整流电路的反向漏电。

相比于上述情况,差分整流具有阈值电压低的先天优势,因为该结构中整流过程中产生的共模栅极电压提供了额外的偏置[1],但是受限于反向电流造成的损耗,[3]就是针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改进,将输出的直流电压通过反馈回来施加一个偏压到整流管栅极,提高了高输出时MOS管导通阈值电压,限制反向电流。

对于反向电流的限制,[1]中还提出使用互补二极管连接的MOS管对,在输出端限制电流回流。

为了对电路的性能进行评估,需要建立相关电路模型,由于电路主要元件,二极管的开关特性,在分析时,一般分为二极管导通和截止两个状态,然后对单个整流级电路进行工作状态的划分,对MOS管而言,导通还可以区分为亚阈值导通和饱和导通,对不同状态下的二极管工作电流等参数分析,结合电荷守恒完成模型建立。[2][8]

对于N级整流器,其输出电压和单级相比,是N倍关系,输入阻抗则是1/N,整流器级数的增加的确会提升系统的输出电压,但是整流级每一级中存在着寄生电容的问题,电压增益也会减小。级数的提升,会使PCE峰从低输入功率向高输入功率区移动,因为在低输入功率时,多级整流的功耗增加,所以PCE降低。必须根据设计需求确定级数。

整流电路还可分为全波和半波整流,虽然半波整流的电路一般更为简洁,但是全波整流可以降低对输入信号的要求,提升灵敏度,而且设计合理的全波整流器可以提升PCE。

为了应对射频能量收集系统的集成化需求,整流电路中普遍更倾向选择标准CMOS工艺提供的MOS管进行整流电路设计。

总结已查阅的国内外文献,除了都要以降低阈值电压为主要目的之一外,大致可区分为3个方面的工作:

1.直接利用传统的Dikcson模型,设计多级整流电路,通过对整流链的改进实现优化。

Parvaneh Saffari等人在2018年提出一种多级整流过程中的自阈值补偿方案,该方案的整流主链依旧使用Dickson整流,但是在主链直接施加了用于阈值补偿支链,成功地为424mv的MOS提供了200MV的阈值补偿,测试频段915MHZ。

2.对传统Dickson模型提出新的见解和调整,对电路建模进行改进。

浙江大学王伟印博士,对传统的Dickson电路模型进行补充优化,不仅考虑了输入特性和阈值电压的因素,还对MOS管在不同工作状态下伏安特性的变化,并考虑到反向漏电造成的损耗,寄生元件的影响,对整流电路进行了详细建模;还提出了两种阈值电压补偿方案解决MOS阈值过高问题。[8]

Sajjad Shieh等人于2018年对Dickson模型的阻抗模拟提出了新方法。[2]

Ali Asghar Razavi Haeri等人于2017年也提出过对Dikcson模型(使用MOS)的阻抗,输入输出,功耗等进行建模的方法。[4]

3..提出不同于Dikcson模型的整流方案,并对此进行改进或者利用。

日本东北大学的Koji Kotani的团队在2009年就提出了一种利用差分驱动桥式结构的MOS管电路实现具有高效PCE和灵敏度的全波整流器。同时该模型利用整流产生共模栅极电压作为阈值补偿,测试频率953MHZ。[11]

对于Koji Kotani的方案,Mahmoud H. Ouda等人在2017年提出了针对该方案工作周期内反向漏电的问题进行改进的方案,通过提高高输出时的阈值电压,以降低PCE峰值为代价,改善了该单级整流电路模型在较大输入功率范围内的PCE表现,测试频率433MHZ。[3]

同样面对反向漏电问题,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Mark Stoopman团队在利用Koji Kotani的电路模型时,使用了多级整流的结构完成整流电路时,提出使用互补二极管连接MOS,在输出端限制反向电流,测试频率868MHZ。[1]

参考文献:

[1] Mark Stoopman, Shady Keyrouz, and Hubregt J. Visser,” Co-Design of a CMOS Rectifier and Small Loop Antenna for Highly Sensitive RF Energy Harvesters”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VOL. 49, NO. 3, MARCH 2014

[2] Sajjad Shieh and Mahmoud Kamarei,” Transient Input Impedance Modeling of Rectifiers for RF Energy Harvesting Applic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I: EXPRESS BRIEFS, VOL. 65, NO. 3, MARCH 2018

[3] Mahmoud H. Ouda, Waleed Khalil and Khaled N. Salama” Self-Biased

Differential Rectifier With Enhanced Dynamic Range for Wireless Power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I: EXPRESS BRIEFS, VOL. 64, NO. 5, MAY 2017

[4] Ali Asghar Razavi Haeri, Mohammadreza Ghaderi Karkani, and Mohammad Sharifkhani,” Analysis and Design of Power Harvesting Circuits for Ultra-Low Power Applic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 REGULAR PAPERS, VOL. 64, NO. 2, FEBRUARY 2017

[5] Parvaneh Saffari, Ali Basaligheh, and Kambiz Moez,” A Wide-Range Highly Power Efficient RF-to-DC Rectifier for RF Energy Harvesting Systems”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Alberta Edmonton, Canada, 978-1-5386-4881-0/18/$31.00 copy;2018 IEEE

[6] 韦保林,韦雪明,徐卫林,段吉海, ”环境射频能量收集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doi:10. 3969 /j. issn. 1002 - 0802. 2014. 04. 004

[7]田龙,刘征,鞠家欣,姜岩峰,“射频能量收集装置的研究进展”北方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8]王伟印“用于射频能量收集的集成RF-DC转换器的开发”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9]韩文超“多射频复合式能量采集器的设计及仿真”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周扬“射频能量分布测量装置及方法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Koji Kotani, Member, IEEE, Atsushi Sasaki, and Takashi Ito, Senior Member, IEEE,“High-Efficiency Differential-Drive CMOS Rectifier for UHF RFIDs”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VOL. 44, NO. 11, NOVEMBER 2009

[12] Giuseppe Papotto, Francesco Carrara, Senior Member, IEEE, and Giuseppe Palmisano, Senior Member, IEEE,“A 90-nm CMOS Threshold-Compensated RF Energy Harvester”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VOL. 46, NO. 9, SEPTEMBER 2011

[13] Zohaib Hameed, Student Member, IEEE, and Kambiz Moez, Sr., Senior Member, IEEE,“Hybrid Forward and Backward ThresholdCompensated RF-DC Power Converter for RF Energy Harvesting” IEEE JOURNAL ON EMERGING AND SELECTED TOPICS IN CIRCUITS AND SYSTEMS, VOL. 4, NO. 3, SEPTEMBER 2014

[14] Y.-J. Kim, H. S. Bhamra, J. Joseph, and P. P. Irazoqui, “An ultra-lowpower RF energy-harvesting transceiver for multiple-node sensor application,”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I, Exp. Briefs, vol. 62, no. 11,pp. 1028–1032, Nov. 2015

[15] M. H. Ouda, M. Arsalan, L. Marnat, A. Shamim, and K. N. Salama, “5.2-GHz RF power harvesting module in 0.18 mu;m CMOS for biomedical implantable sensors,” IEEE Trans. Microw. Theory Tech., vol. 61, no. 5,

pp. 1–8, May 2013

{title}{title}

资料编号:[180050]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