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屏蔽门控制系统设计文献综述

 2022-11-14 22:03:38

文 献 综 述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激增导致地面交通拥堵,各大城市的交通问题也越来越严峻。轨道交通不仅缓解现有城市交通堵塞的状况,解决人员的出行问题,还可以降低城市交通的占用空间,降低运行成本,因此国家把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重点环节,并给予了高度重视与支持。伴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与普及,轨道交通候车站台的安全隐患,能源消耗等问题也逐渐被凸显出来。地铁运行具有行车密度大、停站时间短、车站占地面积小、运送客流多等特点,这些都容易造成乘客的人身安全事故[1]

地铁屏蔽门系统是现代化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一种先进设施,是一项集建筑、机械、电子和控制等学科于一体的城市轨道交通高新技术。它沿城市轨道站台边缘设置,将列车与站台候车区隔离[2]。城市轨道交通安装屏蔽门系统,不仅可以防止乘客跌落或跳下轨道而发生危险,让乘客安全、舒适地乘坐地铁列车,而且在地铁运营中屏蔽门系统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所具有的节能、环保和安全功能,减少了站台区与轨行区之间冷热气流的交换,降低了环控系统的运营能耗,从而节约了营运成本。

目前,屏蔽门系统设备的大多数部分都已实现了国产化,如电机、门体、传动机构、监控系统等,并已投入使用;但是,大部分屏蔽门的控制部分核心装备如单元控制器(PEDC)、门控单元(DCU)等还需要靠进口,国产化程度不高,投资研发费用昂贵。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需要,打破屏蔽门核心控制技术被国外几家企业垄断的局面,降低地铁屏蔽门设备的运营成本,进一步提高屏蔽门设备的国产化程度,使国产化的屏蔽门系统设备在国内地铁屏蔽门市场逐步推广,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3]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1976年,由美国交通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都市集体运输研究和发展管理局(Urban Mass Transportation Adiministration Offic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出版的《地下铁道环境设计手册》(

Subway Enviroment Design Handbook),首次提出了地下铁道车站站台乘客区与轨行区通过气流或隔墙分隔开来,以达到节能、改善车站站台乘客区环境条件的目的。通过采用气流来进行分隔,存在很所技术问题且难以实施,而采用隔墙分隔的概念,则发展成为现在在世界上不少地下轨道交通系统上得到应用的屏蔽门系统(Platform Screen Door System)[4,5]

地处赤道的新加坡,属热带气候区,全年气候湿热,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在世界上应用屏蔽门系统技术[6]

20世纪80年代投入运营的法国里尔(Lille)市的全自动无人驾驶的VAL(Veacute;hicule Automatique Leacute;ger)系统,从确保乘客和列车安全因素考虑,采用了屏蔽门系统。自此以后,屏蔽门系统的技术在国外地下轨道交通系统得到推广应用[7]

20世纪90年代,香港在机场线、将军澳线以及九广铁路(KCRC)的西北铁路等新线建设中均采用了屏蔽门系统,并对已运营的原43km、38个车站的三条地下铁路亦花了四年时间加装屏蔽门系统进行改造[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