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分析的杭州市软实力评价研究
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20 世纪90 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 Soft Power )概念,从此启动了“软实力”研究与应用的潮流。
国内较早研究国家软实力的学者主要有王沪宁等人。王沪宁(1993)提出,政治体系、民族士气、经济体制、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发散性力量表现为一种软实力。阎学通认为,国家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内部和外部的政治动员能力,是一个国家对物质实力资源的使用能力,而不是物质资源本身。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研究课题组也认为,软实力是一种改变博弈对手对现实感知的能力,它并不改变现实本身,而只是改变了现实在博弈对手眼中的价值,而这同样可以改变对方行动,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苏长和提出,软实力是指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性权力。国家软实力是指在国家间交往中因为知识、沟通、信息等因素而产生的彼此关系中的影响与被影响、支配与依附的状态。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指出,所谓中国软实力,就是对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的尊重,就是在自己发展的同时,要尽力帮助他们。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历来是软实力研究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以来,国内学界更加重视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童世骏(2008)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一个方面,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国家软实力。韩振峰(2008)则认为,政治、外交、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哲学、法律、语言、宗教和艺术等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力,构成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中国多数学者的“话语”体系里,文化软实力概念是文化力和软实力概念的延伸,其理论也属于综合国力理论的一个分支。文化软实力概念的内涵和理论可以认为是文化力与软实力的内涵和理论的有机结合。孙波(2008)将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包括精神文化的生产力、制度文化的生产力和物质文化的生产力三个基本形态。国家软实力中的第一要素即文化和文化力。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其次是民族的创造力。何增科认为,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主要借助文化生产、文化交流、文化教育和信息传播等手段,使本国所倡导和奉行的价值理念被国内外受众所认可。借以赢得国际声誉与影响力,其核心是思想、观念、原则等价值理念。
国外学者对软实力的研究多限于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对企业软实力的研究尚不多见。国内学者在引进软实力概念时,则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它,部分学者尝试从不同的方面研究企业的软实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邵奇(2004)将企业软实力定义为一个企业经长期的提倡、宣传、教育所积累的一种适时地、健康的、向上的、存在于每个员工脑海中潜意识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认同,是一个企业诚信、品牌、形象、服务、文化、价值观、团队、亲和力、向心力的总和。黄牧怡(2004)认为企业软实力由策划力、创新力和影响力三个要素构成。曾德国(2005)将soft power译成软权力,并将软权力定义为企业领导者通过吸引下属而不是通过威胁和收买达到领导者所期望的目的的能力,并提出企业软权力的9个来源。王志乐(2005)将soft power译成软竞争力,通过对跨国公司企业责任的研究,提出从强化公司责任的途径来提升先进的公司责任理念和高尚的公司道德水准,以提升公司软实力。刘或或(2006)对企业软实力概念中的一条分支,即企业形象力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高昆(2006)把企业软实力定义为一种制度化的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制度体系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并把企业软实力的基础制度分解为四个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的层次:规则、流程、团队、常规。
关于大学文化软实力概念的界定,在我国高教界至今还没有盖棺定论。研究者多在文化软实力概念基础上来认识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以下是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认识。有的学者认为高校文化软实力是指高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科研活动、社会服务、生活娱乐等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超越物质存在的精神成果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主要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4个方面的软实力构成。又有的学者认为高校的文化软实力是大学精神、大学传统、大学理念、大学制度、大学校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和内在品质,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特有的文化,它包含有文化力、精神力、制度力、影响力和亲和力。还有的学者认为大学文化软实力是大学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文化的4个层次相对应,文化软实力由大学的精神力、制度力、行动力与形象力等4个要素构成。
马庆国(2007)等认为,区域软实力是指在区域竞争中,建立在区域文化、政府公共服务、人力素质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区域政府公信力、区域社会凝聚力、特色文化感召力、居民创造力和区域吸引力等力量的总和。北大中国软实力研究课题组认为,在区域层面上探讨软实力,其意义在于强调人的精神力量、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当前乃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区域软实力是指一个地区通过直接诉诸心灵,或者说精神的方式,发展、动员和发挥区域内外心智能力的作用,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目标的能力。吴光芸等人认为,区域软实力是指在区域竞争中,通过文化、公共服务、人力素质等非物质要素的建设,不断增强区域政府公信力、社会凝聚力、特色文化的感召力、人才资源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其对社会经济运作系统的协调、扩张和倍增效应,从而全面提升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品味,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提高区域竞争力,为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无形力量。
以上这些文献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了软实力的概念,但基本都是从社会学或者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这些讨论都有相当的理论基础与实用价值,但同时也掺杂了相当的主观因素,因而限制了他们的应用。
本文计划基于因子分析,对杭州市软实力的影响因子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计划选用杭州市人均生产总值,常住人口,粮食产量,消费,税收,投资,专利,公共财政支出,入境游人数,高校数(人数和学校数)作为原始变量,建立杭州市软实力的因子分析模型,进而对杭州市软实力的影响因素做出更客观,更准确的分析和解释。
参考文献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