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摘要:从研究的视角、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三方面阐述国内外数学课堂研究的现状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来透视初中数学课堂的特征,以期能形成对数学课堂改革的正确评价,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课堂教学行为; 数学课堂; 研究;国内;国外
一、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数学课堂的研究综述
研究的视角
弗兰德斯(Flanders)用“社会相互作用模式”(So-cial-Interaction Model)分析 教 师 的 课 堂 教 学 行 为 对 学 生 的 学 习 态 度 和 学 习 效 果 的 影 响[1], Fred Korthagen,John Loughran,Tom Rus-sell(2006)通过对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教师教育的研究,指出了提高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 7 个基本原理[2],张建琼在《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之比较》[3]中谈到,随着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推进,课堂教学行为成为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问题。蔡宝来在《国外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热点问题及未来趋向》[4]中提到,随着研究的不断拓展和深化,国外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逐渐成为为教育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并成为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专门领域。可见,国外数学课堂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数学课堂教学行为上。
研究的内容
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教师课堂行为研究和师生互动行为研究。
-
-
- 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
教师行为研究最早是从1896年科瑞兹(Kratz)的研究开始的。可以认为,当时这种研究只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间接研究。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教师行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在慢慢发生着变化,直到80年代中期以后,教师教学行为研究逐渐向着教师专业行为的方向转变。
因此,关于教师课堂行为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标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中,瑞安斯(Ryans)对课堂特定情境中的教师行为的成败进行鉴定,得出一个“教师有效/无效行为分辨表,为当时学者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起到了拓展思路的作用。罗森珊(Rosenshine)和佛斯特(Furst)发现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成果密切相关,并且找出了11种与学生成果具有强相关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他们的研究都是尝试着寻找一些最有效能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二是教师角色行为。当时,出现了两个教师角色行为研究的重要模式。盖特泽尔斯(Getzels)和塞伦(Thelen)的社会模式, 它对教师角色行为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即教学情境中的角色冲突和教师的领导方式。帕森斯(Parsons)的价值取向模式, 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人的行为,而人的价值取向有五种模式。教师作为课堂情境中担当特定角色的人,理应在行为上表现出这五种模式的特征。[5]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