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思维导图的设计研究文献综述
专业名称:应用物理学 学生姓名:刘丽娜 指导老师姓名:吴平摘要:本文阐述了思维导图的概念,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我国在教育学尤其是物理教育领域使用思维导图以及对思维导图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讨论,提出作者的建议。
关键词:思维导图;教育领域;研究
一、前言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英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赞(Toy Buzn )基于对脑神经生理科学的研究,类比自然万物放射性状,在分析了人们记笔记的习惯,以及在训练“学习障碍者”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关于放射性思维及其图形表达的研究成果。思维导图是一种学习者对特定主题建构知识结构的一种视觉化表征,是语义网络化的表示方法,是人们将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元素按其内在关联建立起来的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盛行于世界各国,被广泛地应用于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推广和应用给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用思维导图的创始人布赞说过的一句话“用思维导图你可以有效地提高记忆得效率、提升你的记忆力、增强你的创造力,并使你做事充满乐趣”,也有学者认为思维导图使教师和学习者通过有助于视觉感官刺激的关键词、符号、颜色和联想意象等,增长记忆力,进而有助于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进入21世纪一来,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引起了许多学者和教师对思维导图的关注,使教育领域的研究萌发新芽。有关思维导图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基础教育的课程上。物理作为一门思维较强的学科,将思维导图应用于物理学科教育真可谓恰到好处。
二、国外研究现状
思维导图和基于思维可视化理论引入教学领域以来,已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思维导图可以促进灵感的产生和发散思维的形成,尤其是基于思维导图的学习过程很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灵活交互的特征,在国外中小学教育改革实践项目中发展迅速,世界上许多国家,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已经把普及应用思维导图作为他们教育改革策略之一,并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英国和新加坡已经将思维导图作为从幼儿园至大学的必修课程之一,要求学校老师都能自如地运用思维导图;在美国,思维导图成为必备的教学工具,中小学教师要求掌握思维导图的使用,学校使用的教案,也大部分应用了思维导图;韩国、日本、德国,墨西断、南非等国家的教育教学机构也已经对该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1]
三、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知网可以说是国内公认的最大的数据库,并且中国知网上的论文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我通过中国知网对相关论文进行检索,在检索窗口输入“思维导图物理”,现就将检索的结果总结如下:按照文献的出版源来看,近十几年有关思维导图在物理方面的应用期刊文献的总数量是165篇,硕士论文的数量是98篇,总共263篇,各类文献的数量随时间呈现缓慢上升趋势。
具体来讲,最早将思维导图应用于物理学科的是2007年严灿云发表的《思维导图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研究》[2]和同年教育硕士罗涛涛发表的《运用思维导图优化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研究》[1]两篇文章,这也是年度相关硕士论文发表最多的一年。随后,只有2008年孟祥东发表了《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综合复习中的应用研究》[3]一文, 2009年闫宇发表的《高中物理思维导图策略下的教学实践研究》[4]一文, 2010年王伟红发表的新课程背景下《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5]一文, 2011年无人发表, 2012年王晨发表了《基于思维导图的物理师范生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6]一文。相关的硕士论文并不多,而且其质量不容乐观。期刊论文的作者分别是王素云发表3篇, 徐军、黄宇星、张武威、景海霞、王晨各发表2篇,其中只有8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其他的期刊的影响因子基本很低,作者大都是一线教师。
四、我国思维导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思维导图在物理学科的研究较少于其他学科,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思维导图的理论重复较多,创新较少。很多理论研究文章,大都是东拼西奏理论,而不是从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理论,理论研究起不到对应用思维导图的实践指导作用。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