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中小学科学素养的讨论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进入新世纪,针对我国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教育部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的要求[1],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待提高,认识科学本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探究又是科学的本质特征,贯穿整个科学课程。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中小学科学素养文献,内容包括科学素养的结构,中小学科学素养的现状,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等。
关键词: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 课堂教学;素质教育
各国科学教育界面对科学教育创新变革的浪潮,纷纷高度重视探究性学习。什么是教育?教育不仅是对过去知识的传播,而且必须与时俱进,充分考虑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面临一个重要的课题,即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教育界当前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国际上很多国家和研究机构都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确定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规定中小学阶段科学教育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体现了我国科学教育目标与国际科学教育趋势的合流。
一.什么是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的概念出现于20 世纪50 年代。最早使用“科学素养”一词的是美国教育家科南特,他在1952 年首次使用该词。最初将科学素养的概念用于基础教育领域的是赫德,他在1958 年使用了该概念[2],但他并没有对科学素养这个概念下定义。
对于科学素养的定义,阿金于1974 年指出:很多人都在使用科学素养一词,但却不给出明确的定义;他们假定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概念意味着什么。1983 年,罗伯特指出:对于科学素养有这么多的解释,以至于它实际上指称了科学教育的所有方面;这个概念像一个“大伞”一样涵盖了学校科学教学的综合性目的。2000 年,劳科斯克 [3] 指出:虽然科学素养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教育口号、流行的行话、时髦的术语以及当代的教育目标,但它依然是一个定义不良和令人迷惑的术语。可见,学者们对于科学素养的概念并没有形成共识。
我国对科学素养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 年代中期提倡素质教育之后的介绍和讨论;21 世纪以来的新课程改革中对科学素养的共识和推进。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